聚焦全会新闻发布会|成都如何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他们这样回答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7月12日,中共成都市委举行解读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有关情况、主要精神,并回答记者提问。
四川日报记者提问:全会提出持续增强成都“三城三都”影响力,请问成都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王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近年来,成都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品牌,着眼让市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文润城化人、以文惠民兴业,提质公共文化设施,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提升文化产业能级,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成投用城市音乐厅、天府艺术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城市文化地标,成功举办世界科幻大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大众电影百花奖等重大文化活动,前瞻布局动漫影视、电竞科幻等文化经济新赛道,涌现出一大批“成都造”文化IP,《哪吒之魔童闹海》挺进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文化产业持续发挥支柱产业作用,成为市民生活的鲜亮底色和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
下一步,成都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立园满园”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坚定“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打响“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品牌,做优做强少城国际文创谷、成都影视城等重点园区,充分发挥影视、科幻、游戏电竞、初创企业培育等数字文创产业惠企政策效能,加快组建百亿级数字文创产业基金群,推动“文创通”、版权资产支持票据等金融产品优化升级,健全“投贷奖补”扶持机制,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培育动漫影视、游戏电竞、创意设计、数字音乐(演艺)、网络文学、数字文化装备等数字文创六大核心赛道,发展“人工智能+文创”“沉浸式体验+文创”“科幻+文创”等融合新业态。持续办好“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科学大讲堂、成都科幻文学大赛等特色活动,加强文创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更多文创产品“出川”“出海”。增强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承载能力,搭建“拍在成都”服务平台,培育更多像“哪吒”一样的现象级文创IP,全面建设世界文创名城。
成都影视城 图据投资郫都
二是实施“攀原登峰”持续繁荣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心做好重大题材创作规划组织和重大文艺项目扶持,深化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持续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提升金熊猫奖、成都双年展、金芙蓉文学艺术奖等品牌影响力,办好“原创新声”音乐人选拔活动,擦亮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名片。筹建成都文学馆,支持创作更多文学、戏剧、美术等名作名品和川剧、曲艺等特色演艺剧目,鼓励创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作大剧大戏大片,建设文化创作策源地。加强网络文艺创作引导,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等新兴文艺发展。做强“金芙蓉演艺经纪联盟”城市演艺品牌,大力营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年年都出彩”的文艺氛围,不断满足市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赓续“文化根脉”释放遗产综合价值。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强化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筑牢文化遗产安全防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保护。强化蜀锦、蜀绣、漆艺、瓷胎竹编、银花丝、面塑、皮影、川派盆景等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高水平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都江堰放水节、金沙太阳神鸟节等活动。优化全市博物馆体系,孵化培育国家等级博物馆,支持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引进和举办特展大展联展,生动鲜活讲好天府文化故事,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推动镌刻在蓉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央视新闻记者:近几年,成都市持续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请问下一步成都在建设城市消费地标、打造更具显示度的特色商业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成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邱长宝:202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有关意见,明确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突出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对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出重要决定。这既是对中央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有关战略的创造性贯彻,也是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和支持做优做强成都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关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充分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切和需求。全会全面系统安排部署,强调要“建设城市消费地标、发展更具显示度的特色商业”。
邱长宝表示,围绕重点工作,成都将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举措。
一是在优化消费空间上下功夫。成都将聚焦优化具有成都特色的消费发展格局,构建重点商圈、商业街区、特色小镇及特色消费场景四级体系,大力实施商圈提能升级行动,加快建设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四个世界级商圈,推动宽窄巷子、东郊记忆、铁象寺水街等重点街区提质改造。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文体地标向复合型消费地标转型,依托四川大剧院、城市音乐厅、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特色载体,强化商业消费与艺术欣赏、体育运动等功能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宽窄联动春熙”的都市“消费封面”,形成更多“蜀都味、中国潮、国际范”共融共生的消费活力区。
二是在丰富消费供给上下功夫。成都将创新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植入演艺、竞技、娱乐等消费业态,打造更多“可体验”的商业;植入创意装置、艺术美陈以及限时快闪、科幻体验、主题巡展等特色活动,打造更多“有趣味”的商业;植入即时零售、定制消费、策展式商业等新零售业态,打造更有“新潮感”的商业。
同时,成都将联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特色产品,推出更多文商旅体融合产品和路线,突出与文化、非遗结合,孵化国潮国货新消费品牌和产品,强化特色产品的展示和推广。成都还将策划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消费活动。以“春、夏、秋、冬”四大主题消费季为统揽,全年举办新春欢乐购、春糖季、首发季、服务消费季、国际美食嘉年华、进口嘉年华等重点促消费活动,营造贯穿全年、联动全域、惠及全民的消费活动氛围。
三是在创新消费模式上下功夫。成都将深入实施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紧扣原创设计、商品生产、新品发布等时尚产业供应链核心环节,今年引进首店800家以上,落地高能级首发首秀首展首演等活动200场以上,加快构建首发经济产业链,打响“FA@成都”首发经济品牌。成都将大力发展票根经济,拓展成德眉资绵“票根经济”联盟,加强成渝双城票根权益互认互通,以“赛演展会”一张小票根串连“吃住游购娱”全链条体验。我们还将创新发展数字消费,支持各类消费场景引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科技化、未来感的消费服务和场景体验。
成都还将以推动“蓉品蓉企出川出海”为契机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离境退税办理流程,布局更多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既让外籍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又让更多优质蓉品“出得去、叫得响”。
光明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成都擦亮城市文旅名片,加快发展更具美誉度的现代旅游产业工作举措。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邱伟:成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素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美誉。近年来,成都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总体实力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超1.6亿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8.4万人次,同比增长51.5%;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1.4万余场,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55场,带动“演艺票根”综合消费31.5亿元。
如何成都擦亮城市文旅名片,加快发展更具美誉度的现代旅游产业?邱伟表示,下一步,市文广旅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成都文旅名片国际影响力。围绕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加强古蜀文明、天府文化追根溯源、价值挖掘、焕新发展,推动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成都最有特色、最具美誉度的文旅资源,加快推进金沙遗址综合提升,加强邛窑、宝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推进青城山—都江堰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高西岭雪山—安仁古镇、天台山国际化宜游品质,进一步擦亮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罨画池、升庵桂湖等特色名片,推动平乐、黄龙溪、洛带、城厢等历史文化名镇增强文化体验感和消费吸引力,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各区(市)县文旅资源禀赋,推动中心城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强化都江堰市、大邑县支撑功能,统筹打造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带、龙泉山运动休闲旅游带、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带,深化与重庆、德阳、眉山、资阳、绵阳等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板块联动、区域共兴的良好态势。深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做优做强国宾都市文旅产业园、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街子古镇群旅游度假区等7个旅游主导产业园区,推动天府文化公园东华门遗址、宽窄巷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景区、酒店、旅行社不断提升品质化、特色化、国际化水平,夯实更具内生驱动力的产业支撑。
西岭雪山滑雪 图据西岭雪山
三是大力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积极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游客旅游新需求,推动红色旅游、低空旅游、医养旅游、婚恋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积极申办国际旅游交易展会,办好提升南国冰雪、天府龙舟、天彭牡丹等品牌活动,构建世界级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会同市级相关部门,依托精品文艺演出、大型演唱会、文博艺术展览、体育电竞赛事、高级别节庆活动、热门影视剧等,联动打造“跟着演展赛剧游成都”票根经济新模式,助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邱伟表示,成都将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强行业监管和联合执法,以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让国内外游客“到成都街头走一走”,轻松惬意地感受“公园城市·幸福成都”的独特魅力和别样精彩。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市体育局在发展更具辨识度的体育赛事产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成都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成都积极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近三年举办成都世乒赛、大运会、汤尤杯等国际和全国性赛事140余项,获评2024年全国唯一的体坛榜样“年度体育城市”,入选国家首批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已举办重大赛事38项,预计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同比增长约9%;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40亿元、同比增长约8%。下一步,市体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重点实施以下三项举措。
一是发挥赛事乘数效应,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高标准筹备举办成都世运会、国际乒联混团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加快培育成都马拉松、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熊猫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创新打造“运动成都·十二月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重点塑造乒羽网之城、艺术体育之城、棋城、骑跑运动之都、电竞文化之都、金牌球市“三城两都一市”体育品牌,一体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今年我市举办承办国际和全国性高水平体育赛事预计将超80项。
2025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
二是发挥体育叠加效应,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持续实施在“春熙路边、音乐厅旁、天府双塔下”举办体操精英赛、田径街头赛、三人篮球大师赛等新模式,塑造“跟着赛事游成都”新风潮。依托“两山一环”空间,探索举办攀岩、滑雪、滑翔、漂流、骑行等新兴潮流项目赛事活动,打造更多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激发消费新活力。大力实施“运动过节·观赛度假”体育消费促进行动,支持市民在“家门口”以运动方式过节、吸引游客来蓉以观赛方式度假,推动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今年将力争实现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迈上800亿元新台阶。
三是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构建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提质发展智能运动装备制造业,推动以赛招商、以赛聚企,丰富优质运动装备产品与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重点支持县市新城加快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加快发展特色冰雪产业,依托旱冰旱雪等南方特色项目拓展真冰真雪运动装备器材、场地运营、赛训服务等业态。创新发展健康电竞产业,办好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亚军决赛等一批顶级赛事,加大电竞场馆建设运营支持力度,引进培育知名电竞俱乐部。抢抓世运项目推广契机,探索发展科技体育“新赛道”,筹办无人机、机器人等高规格赛事,以新兴竞赛表演产业助力新兴领域经济发展。今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将力争突破1500亿元,为实现2027年达1800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