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节气·雨水 | 成都人的春日佳肴“韭”是美味!
2月18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开春的头茬韭菜特别鲜嫩,此时正是吃韭菜的最佳时令。今天,看度新闻《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带你走进翠绿的韭菜田,品尝春雨滋润后的应季佳肴。
春天,在成都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便是——韭菜。俗话说:“早春韭菜一束金”,这时的韭菜,脆嫩鲜美,清香多汁。炒肉、包饺子、烙馅饼......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近日,看度新闻记者来到凡朴农场,带你体验收割韭菜的快乐,感受春日之美,品尝时令鲜味。
雨水·春日尝鲜 “韭”是这么美味
春季,有一道菜几乎成为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那就是韭黄。你知道这鲜嫩可口的韭黄,其实是韭菜的另一种形态吗?“在韭菜的生长过程中,如果将其置于完全遮光的条件下,韭菜的叶片就不会变成鲜绿色,而是保持嫩黄色,这样生长出来的韭菜,就是我们所说的韭黄。”成都节气时令官贡嘎表示,雨水节气,就好比是春天里的冬天,这时经常会有倒春寒。此时,人体需要适应季节变化,饮食上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韭菜作为一种温性蔬菜,有助阳驱寒的功效。
一垄垄绿油油的韭菜整齐排列,田间地头弥漫着阵阵韭菜独特的香气,眼下,韭菜已经迎来收获期。韭菜的生长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贡嘎告诉记者,韭菜在割取后一般需要20到30天的时间来恢复生长,良好的韭菜可以割完一茬又一茬,最长可以收割十年左右。
由于韭菜在收割之后还要继续生长,那么我们在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首先,收割韭菜的刀要磨得锋利,掌握“快、平、齐”的原则,其次,韭菜的留茬十分重要,留茬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留荐偏高会影响当茬产量和品质,一般给韭菜留茬3-4厘米是比较合理的。
韭菜炒蛋、韭菜饺子、韭菜盒子......在成都,韭菜因其鲜嫩的口感和独特的香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美食中。其中,韭菜饺子则广受大家的喜爱,将韭菜的鲜美巧妙地包裹在饺子里,每一口都能品尝到春日的韵味,让春意在唇齿间久久徘徊。无需复杂的食材和繁琐的步骤,只需一把鲜嫩的韭菜和猪肉,再加上些许调味料和饺子皮,便能轻松打造出这道美味佳肴。
在成都,万物皆可回锅肉。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精心烹煮,肉质变得酥软而不腻。再搭配上嫩绿的韭菜,肉的醇厚、韭菜的清香,以及豆瓣酱的微辣,都在舌尖上跳跃着,演绎着属于春天的味道。韭菜美食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特色小吃,都能让人回味无穷。
雨水·“韭”香四溢 铺就村民致富路
韭菜,这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却蕴含着不凡的力量。它不仅是田野上的希望,更是当地人生活中的支撑。据了解,近几年新津岷江社区韭菜韭黄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亩以上,年产量超过6000吨,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成都市场占有率约30%,同时还会销往重庆、西藏等地。
图片来源:岷江社区
除了传统种植,岷江社区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加强文创和文旅产品开发,尝试引进直播团队参与,打造岷江果蔬公园,让岷江社区走上农旅互动的路。位于岷江社区的许多农场则利用人文自然、在地资源、历史资源等优势,将教育、文化、艺术、旅游赋能乡村产业,以乡村+研学的模式,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成都市郫都区的广福村也有着种植韭菜的悠久历史,目前,广福村连片种植的韭菜韭黄有6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近几年,广福村巧妙地将韭菜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宿和轰趴项目,让游客们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韭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不仅如此,广福村还引入了做韭菜深加工的食品科技企业,韭菜酒、韭菜面、韭汁青粉......韭菜深加工不仅让废菜叶变成宝,更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据了解,该项目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00余亩,解决40余名村民的就业。
如今,韭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全面提升,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韭菜产业也成为许多地区强村富民的重要支柱,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