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园”到“满园”,成都“园”动力拼出经济新机遇
勤耕一年,终有所获,这是每个普通人对生活的期许。托举这些沉甸甸的愿望,则是这座城市的使命。行至年末,回首2024年,成都一直在为兑现每一份平凡的期许而努力,为勾勒每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拼搏。如何拼经济拼出实效,是一座城市永远的发展议题。在拼搏奋进、改革创新的大势中,2024年的成都也有许多关键词:壮大县域经济、抓好产业园区、搞活民营企业、做强国有企业。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成都以一招“立园满园”破局。
10月24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决定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抓经济为什么要抓园区?
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晓利表示:“园区是为发展产业而生,全球领先的园区都是技术、资金、人才的汇聚地,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是企业成长的‘摇篮’,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也显示,1—10月,全市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67个,总投资5264.04亿元。其中,全市“3+22+N”产业园区共引进项目311个,总投资4937.41亿元。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260个,总投资4420.91亿元,占比83.98%。
既然园区对经济发展如此重要,成都要如何抓好园区?
答案就是推进“立园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围绕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成都印发《关于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并制定《成都市支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目前成都“立园满园”路径已明,将实施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科技创新促转化、扩权赋能增活力、尊商重商优环境五大攻坚行动。就是要通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提质园区基础设施、公服配套、风貌形象,推动实现“特色立园”;通过赋政策之能、科技之能、管理之能,增服务效率、要素效用、产出效益,推动实现“企业满园”。
具体来看,在园区优化方面,成都将优化产业园区梯度布局体系,以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园区整合纳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发展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农业为主的园区设置为市级园区,全市构建“3+22+N”产业园区体系,并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园区空间地理布局,精准划定产业园区空间边界,实现“一园区、一规划”。
以青羊区为例,11月青羊区出台“行动计划”,对青羊经开区、少城国际文创谷两大园区进行了明确定位:青羊经开区以加快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高地和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总体目标,大力培育以航空航天为主导、“一主多元、主辅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少城国际文创谷将围绕演艺产业链各环节,推动文博旅游、影视音乐、创意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成为成都文脉彰显、文创产业集聚、文旅功能融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产业高地。
青羊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图据青羊航空新城
在孙晓利看来,我国园区发展已经从全面铺开走向标杆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都推动园区整合优化,构建“3+22+N”产业园区体系,有利于解决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通过“淘汰一批,转型一批,合并一批,升级一批”的园区布局调整,能够构建起产业发展“一盘棋”格局,形成更多有规模、有特色、有协同的产业集群。
而打造“产业集群”正是成都推动园区“立园满园”的第二招。在实施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任务中,成都提出要实施“镇园之宝”和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加强主导产业靶向招引、有根企业培育壮大,打造一批战略性、特色化产业集群。
今年,成都高新区紧扣“镇园之宝”引进了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带动了园区的热力蒸腾。其中,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仅用时183天就主体封顶,创造了业内的奇迹;英特尔随后宣布在蓉增资3亿美元,扩容其在成都的封装测试基地。
成都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有根企业”也结出硕果,百利天恒就一款国产双抗创新药,达成了潜在总交易额达84亿美元的交易,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单品和首付款最高纪录。作为成都市发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诊疗的主要承载地,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基本形成了涵盖医学研发、医疗服务、医药制造的完整生态体系。目前,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集聚医药健康企业600余家。
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图据金温江
要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打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渠道。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体系,鼓励中试平台向前延伸到科研机构,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形成成果转化闭环。
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也离不开园区发展的“软环境”。为激发园区干事创业动力活力,成都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探索园区扩权赋能。
其中,“扩权”在于合理下放园区管理权限,青白江区通过“镇园合一”模式,创新解决了园区管委会行政审批权的问题,使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能够更加高效地承接和处理企业事务,同时实施“区级部门派驻人员+园区政务服务中心人员+管委会选派人员”模式,有效解决窗口人员配置问题,确保了政务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赋能”则在于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用于园区管理,龙泉驿区搭建“园区大脑”——工业经济数字管理平台,为产业生态建设提供数字化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数字化赋能,通过园区数字化建设引导企业管理方式转变,推动嘉润汽车、立邦涂料等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整车生产车间 图据龙泉驿发布
园区要“立得住”“站得稳”,企业“满园”是关键,而决定企业“来不来”和“留不留”的关键则在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归根到底是树立尊商重商的氛围。回顾今年成都园区的进化升级,许多变化与改革也是跟着企业的需求而推动。
10月底,成都高新西区推出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优化服务机制,推行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让行政审批部门预审服务与土地供应同步推进,建设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的周期也由原本150天缩减至10天。
为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截至11月底,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在3个国家级园区全部设置企业开办专窗,在园中园设置服务点7个;22个省级园区全部设置企业开办专窗或服务点,在园中园设置服务点位16个;27个市级园区中20个设置服务点位,提供企业开办等登记服务。
设置在成都成华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开办专窗” 图据成都市市场监管局
孙晓利对五大攻坚任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是从空间、产业、创新、体制、服务等多个维度为成都园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企业成长筑实了根基,也是对园区的一次系统化部署,在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
“一年显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目前成都“立园满园”目标已定,路径已明。
2025年,我们一起期待产业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