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深观察|兴产业 强治理 育新风!成都这群青年“领头雁”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11月13日,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作出部署。会上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县市新城发展格局,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是动力源泉,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一大批“85后”“90后”乃至“00后”的身影涌现在成都各个乡镇村落,成为地方发展的“领头雁”。他们以创新思维和改革精神,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先锋和希望,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步伐,绘就属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成都青春篇章。
乡村全面振兴,青年大有可为。成都广播电视台·看度新闻“回乡的年轻人”第二季《我在村里当书记》,将目光对准这群青年“领头雁”,记录他们在成都扎根基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活学活用“枫桥经验”,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理念、新路径、新成效的生动实践。
兴产业 铺就增收致富新路径
发展乡村产业,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改革方向。
彭州市丹景村党支部书记古礼燕是一名“90后”,2011年大学毕业,2013年回到家乡进入村“两委”班子,2019年村主任、村书记“一肩挑”。作为一个传统景区村,丹景村村民过去多依靠旅游业为生,这一发展模式多年未变。古礼燕来到村上工作后发现,单纯依赖旅游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想要振兴,还是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自我“造血”。一次前往菏泽的学习考察,她意识到,芍药鲜切花或许能够成为丹景村发展的新机会。
作为“中国牡丹之都”“中国芍药之乡”,菏泽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芍药鲜切花产业,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礼燕认为,同样以牡丹闻名全国,芍药种植在丹景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20亩芍药种植,三年就能收回成本,“钱景”可望。沿此思路,从2023年开始,古礼燕便带动全村干部群众,在丹景山上做起了芍药鲜切花文章,也成了成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千里之外带回种子进行精心培育、专程学习水肥供给技能对芍药进行精细化管理、与业界“大佬”结成产业发展对子……眼下,经过一年时间的验证,芍药鲜切花这个新想法有了“美丽”的回应。村里的美好未来,格外让人期待。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拓展,绘好乡村全面振兴大文章,正需要古礼燕这样思路开阔、敢想敢试的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年轻人本身就思想活跃,具有发展的前瞻性思维以及快速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古礼燕结合当地实际,用鲜切花产业铺就乡村全面振兴“芬芳路”,实实在在地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乡村探索多元价值开辟了更多可能,激起了家乡发展的“一池春水”。
▼点击海报,观看古礼燕的故事▼
强治理 开掘“枫桥经验”新内涵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矛盾纠纷数量逐年下降,矛盾化解率达到98%……这是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党委书记邓友梅任职近四年来的成绩单。2014年,24岁的邓友梅报考“一村一大”计划回到家乡转龙镇,2021年当选为大桥村村书记和村主任。那时,恰逢合村并组,大桥村人口由之前的2155人变为4455人。村子变大了,矛盾纠纷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柴米油盐,恩恩怨怨,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每一起矛盾纠纷,都考验着邓友梅的智慧和能力。
为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2023年,邓友梅根据对“枫桥经验”的学习理解,深入挖掘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结合本村实际,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大桥经验”——“六勤六度”,即:勤跑腿有速度,勤亮眼有角度,勤动脑有深度,勤张嘴有温度,勤援手有力度,勤走心有广度。如今,凭借以心换心的真情服务,“六勤六度”不仅是邓友梅处理矛盾纠纷的独家秘籍,还成为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小组长等解决矛盾纠纷的良方,真正把村民大小事都办到了心坎上。
立足“枫桥经验”,坚持人民至上。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核心要义就在于“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以“枫桥经验”为引领,邓友梅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期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创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思路新模式,帮助村民实实在在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在此过程中收获了成长,赢得了尊重,也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
刚大学毕业时,邓友梅本来在成都有着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她不仅没有丝毫贪恋于之前相对优越舒适的生活,反而说出了“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落后。我很爱我的家乡,希望这里能变得更美好、更富裕、更有希望”的肺腑之言。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今愈发美好的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情怀。新征程上,也呼唤更多有情怀、有抱负的青年人向下扎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最终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点击海报,观看邓友梅的故事▼
育新风 绘就精神共富新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新风新貌,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深秋时节,走进蒲江县福田村,宽敞平坦的通村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房屋庭院、美观整齐的文化广场……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映入眼帘。这背后,福田村党总支书记叶伟功不可没。
2013年,一心想带领老家脱贫奔康的叶伟,回村参加公推直选,并高票当选为村书记。十年间,叶伟带领村民们修村路、种柑橘,曾经的贫困村成了富裕村。而如今,让钱包鼓了的村民精神也富足起来成了他的新任务。除了开展政策法规、乡风文明宣传,3年前,他还探索起了“村BY”捕鱼大赛。从最初的本村村民捕鱼比赛,掀起一阵捕鱼技能竞技热潮,到今年的三村联合办赛,点燃一团火热的乡村友谊,一年一度的“村BY”成了当地的一大文化品牌,既强健了参赛者的体魄技能,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增强了基层“邻”聚力,让亲善乡邻、守望相助的农村新风尚、农民新风采在福田村处处可见。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到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拼搏奋斗,这是最美的青春模样。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到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从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到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回村10余年,叶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逐一攻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的各个难题,让曾经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变得朝气蓬勃,让曾经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变得鸟语花香,让村民心中拾起对家乡发展的“希望之火”。当被推选为村书记的那一天,面对“负债累累”的福田村,经验匮乏的叶伟也许并没有想到今天所能取得的成绩,但他一定读懂了高分选票背后村民们的期待与认可。与众多看似不可能的困难相比,他用实际行动和硕硕成果证明了,年轻人不仅不怕事、不躲事,更能担大任、成大事。
▼点击海报,观看叶伟的故事▼
全面深化改革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在成都田间地头,在广袤的基层一线,这群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探索实践,推动了更兴旺的乡村产业、更有效的乡村治理、更文明的乡风建设,也见证了他们建设家乡的初心、引领致富的信心、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决心。未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成都将聚力强县活镇兴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攻坚突破,坚决摈弃圈层思维、破除圈层桎梏,坚持“园区引领、强镇支撑、市域结对、集成赋能”,加快推动成都八县(市)跃升为支撑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八小龙”。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群年轻“头雁”背后,是中国广袤乡村澎湃的强大追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