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谷一期,全面完工!成都一批项目进展来了→

天府新区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一期)项目全面完工,成都科创生态岛2号、3号馆正式建成,西南首台“成都造”氢能特种设备下线,雅克先科电子材料项目启动将填补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空白,远大医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预计3月竣工……近日,成都一批项目进展来了。

天府新区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一期)项目

全面完工

在2025年开年之际,天府新区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一期)项目,全面完工啦!与此同时,园区迎来了 “开园即入驻” 的开门红,首家入驻企业——成都天齐聚合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为园区的新征程按下了“启动键”,这片科创“沃土”正以全新的姿态,开启一片崭新的蓝图。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1f53f514-2290-4193-aa1f-b1ec6cb8a810.png

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坐落于天府新区科学城凤栖湿地片区,位于天府大道东侧、科学城中路以南,共占地约123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项目分两期建设,如今一期厂房已建成,其中第一、二批次已达到企业入驻条件;二期科研办公及生活配套正在加速建设中。

作为天府新区首个都市工业上楼项目和“研发+生产”的双重承载地,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肩负着重要使命,它以构建工业上楼空间载体为核心,未来将成为天府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经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2de63a5f-e456-408c-909f-99b82e839c86.png

“建设即招商,开园即入驻”,作为凤栖谷科技创新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一期)的完工使产业园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记者了解到,凤栖谷科技创新产业园当前已招引天齐聚合、傲势科技、数智检测、嘉兆电子共4家企业,其中首家入驻企业——成都天齐聚合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已正式入驻园区。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1ad49a23-19da-4049-aa7d-6540e8a8419e.png

据介绍,凤栖谷科技创新产业园作为成都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内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就近转化平台,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针对“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集成电路、新材料”三大园区主导产业,规划了“研发中试、检验检测、生产制造”三大功能区。招商引智层面,则坚持“圈链构园”,以构建产业链、生态圈的思维开展招商,按照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与政府、商协会、企业等形成合力。不仅以“定制招商”落地上市企业天齐新材料总部生产及研发基地,年底实现试生产,同时通过“在地转化”与多个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搭建中试熟化、成果转化平台。

成都科创生态岛

2号、3号馆正式建成

近日,成都科创生态岛2号、3号馆正式建成。至此,整岛“一岛三区”中的创新转化服务区全面呈现。

截至目前,成都科创生态岛项目的梓州大道西侧部分已基本呈现,1号馆与W7已顺利投运,2号、3号馆建成,U6住宅项目已全面亮相。

1758ba90-d47b-480c-8841-cff7438b95c7.png

科创生态岛2号馆位于整岛的西组团,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由A、B、C栋三个椭圆环状建筑堆叠而成,整体造型宛若乘势腾飞的科技“星环”。

底部的B、C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由二者承托的A栋便是建筑的主角——西南地区首个马蹄状悬挑悬挂建筑,这只全钢“马蹄”正脚踏“星环”,仿佛即将“腾空而起”。

其中,A栋位于2号馆整体的最高处,高达44米,为大跨度、大悬挑结构,主要由40根钢柱支撑主体结构。北侧环形大悬挑由18根吊柱和两侧4根巨型钢管柱支撑,总重0.2万吨,最大跨度58.6米。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c2d12dbb-3013-45e8-92af-c650d4d6e1ad.jpg

为多方面聚焦不同领域,馆内精心打造了五个功能组团——共享验证组团、技术转化组团、科技金融组团、孵化育成组团、商务服务组团,旨在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与2号馆相邻,3号馆位于整岛园区的西侧,建筑面积约0.69万平方米,设计目标是创造一个创新和高效的多功能空间,采用“大跨度桁架+悬挑桁架”的全钢结构,整体宛如悬浮在湖畔的“钻石”。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1a6a386d-4519-4386-8166-a396a6430a7d.jpg

该馆局部架空形成了开敞的独立大空间,平台层包含了成果发布、对接、路演、体验等功能空间,可容纳约1000人,是举办科创活动的理想之选。

值得一提的是,2、3号馆充分利用地源、空气源、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引入BIM、绿色低碳等数十项先进技术,碳排放接近零,综合节能率超过60%,相关技术已获国家级奖项及发明专利7个,成为绿色建筑的典范。

成都泰坦弘正科技有限公司

西南首台“成都造”氢能特种设备下线

1月7日,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的成都泰坦弘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坦弘正”)车间内,一台3.5吨氢能叉车正式下线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场景,也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实现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到特种设备产业的突破。

“这是我们最新完成的3.5吨氢能(油改氢)叉车的再制造研发设计。”在泰坦弘正车间,生产部部长杨世斌启动电源,松开手刹,对这台刚刚下线的新产品进行最后调试。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867e4137-5f07-475f-9139-99398cc63b05.jpg

泰坦弘正刚下线的氢能叉车

泰坦弘正于2020年入驻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是一家集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生产、运营、配套能源站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2023年11月,公司着手研发氢能叉车,此次下线的3.5吨氢能叉车为再制造氢燃料电池平衡重式叉车,是将原传统燃油叉车燃油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部件,替换为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及电机等新能源部件,再制造为氢能叉车,实现资产再利用。“这也是西南地区首台氢能叉车的生产实践。”杨世斌说。

该款氢能叉车配备了高能量密度的10kW燃料电池系统发电供能,发电效率可达50%(即1kg氢气可提供约18kWh电量),同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最低可在零下30℃的环境中启动工作。同时,该款叉车能够快速地加氢补能,仅需3~5分钟就能加满,可连续工作5~6小时。

相对于传统的燃油叉车,氢能叉车环保清洁,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企业碳排放量;相比纯电叉车,氢能叉车续航时间长,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作业效率。作为现代物料搬运的高效生产力输出工具,氢能叉车同时兼具燃油叉车和电瓶叉车的双重优势,市场的推广潜力和应用前景巨大。

样机刚刚下线,订单已经到手。据了解,泰坦弘正已经接到5台3.5吨氢能叉车的生产订单,即将进行量产投放市场。

雅克先科电子材料项目

启动!填补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空白

1月6日,雅克先科电子材料项目点火仪式暨全球合作供应链大会在成都彭州市经济开发区丽春航空动力产业园启动。

该项目由全球电子半导体材料生产龙头企业——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克科技”)投资,占地75亩,总投资约11亿元,预计年产4.8万吨半导体电子粉体材料。作为成都市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强链”支撑,该项目将从核心材料端完善成都市半导体封装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半导体产业在成都的集聚和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与器件的发展。

据悉,半导体制造设备是我国高精尖技术领域主要“卡脖子”环节之一,作为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关键部件,“球形二氧化硅”电子材料长期被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雅克科技通过近20年的创新研发,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球形二氧化硅”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其产品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目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已成为住友电木、力森诺科、华为等企业的优质供货商,将更好助力成都乃至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何选址成都?“成都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版图,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等一大批头部企业聚集于此,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正在向2万亿元的新台阶迈进,本地对先进电子材料的配套需求十分旺盛。”雅克先科彭州电子材料工厂负责人说。据了解,得益于彭州政府的政策补助和助企专班,项目从落地开工到点火试车仅用时14个月。

远大医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

预计3月竣工

近日,记者在远大医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现场看到,全玻璃幕墙的综合研发楼和3层的核药车间拔地而起,项目规模初具雏形,工人们正抓紧施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1/09/54c0749c-e580-4cbf-8617-093081e241ac.jpg

远大医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由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简称远大医药)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推进国际合作及自主研发的25款放射性药物在温江产业化,其中,公司已有4款放射性药物进入临床阶段,钇[90Y]树脂微球注射液已获批上市,进入近百家医院使用。据悉,项目从2023年11月动工建设,目前基础施工和室内施工基本完成,预计今年3月竣工。

bd7a3fe7-8a40-4bfc-b914-d3fb513d7b78.jpeg

远大医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效果图

远大医药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领军企业,站位全球视野开发了钇[90Y]树脂微球注射液,这是中国首个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空白。

据悉,2024年,钇[90Y]树脂微球注射液在国内的销售额大约4亿元,预计2025年销售将实现翻番。目前,该药物在新加坡工厂生产,作为进口药品在国内销售。温江项目建成后,会启动海外产品的技术转移,实现本土化生产。

资料来源:天府发布、金温江、成都东部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