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深观察丨专访厉震林:成都是电影重地 百花奖重返成都溢出效应将持续释放
8月2日晚,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成都正式开幕,3日,《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论坛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举行。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表演分析专家厉震林出席发布论坛。活动现场,专家们就演员过剩、传统发行方式面临转型以及电影产业投融资持续低迷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成都如何能在电影之路走出自己的特色?时隔39年,成都再次如何迎接“百花”盛放,有何期待?对此,看度新闻对厉震林进行了专访。
记者:来到成都之后,您对成都印象如何?
厉震林:成都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就是“精致”,方方面面甚至是细节都让我感到比较精致。我觉得每一个成都人都是艺术家,都有审美的能力,将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
记者:您在报告中提到“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成都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这里工作或创业,那么成都如何借助这次百花奖更好地发展电影产业?
厉震林:成都是一个梦幻之城,也是一个电影的重地,吸引了无数的电影人来拍摄。在成都的高校里,电影的学科也很多,比较密集。这次百花奖又重返成都,会产生一些外溢效益和后续效益。第一,我希望成都政府能够更多地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影片的拍摄,特别是短视频的拍摄,成都可以借助短视频来推进长视频的发展。第二,百花奖能够吸引更多电影人来了解成都,以后能将成都作为一个取景地,更多地把题材勾勒到成都,将成都这座城市作为一个主要的表现对象。
《故乡,别来无恙》取景“绿道+火锅”模式的天府沸腾小镇
《许你万家灯火》取景江安河绿道
记者:成都慢生活的状态,对于电影而言,如何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色?
厉震林:第一,成都的慢生活对中国人来讲十分需要,我们可能前面的生活走得太累太快,现在需要慢下来,回过头去看看曾经走过路的,去想想当下我们生活的感受,再思考一下明天,这样的慢生活节奏是可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成都这方面在国内有一个比较大的发语空间和表现空间。
第二,一定要有超越观众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成都有许多艺术家和电影人能引领电影产业的发展,我希望他们能超越观众的想象力和创意去展示未来的影像。
第三,一定要有与时代共鸣的先进价值观,这是一部电影要产生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特别需要关注得问题,电影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去思考怎么样在价值观上引领中国的发展。
记者:您对这届百花奖在成都举办有什么期待或感受?
厉震林:希望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目,能够给我们提供美学的指引,提升未来的导向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