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深观察|有爱无碍 在成都,她的生活如此精彩
22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刘峰遭遇了一场车祸----一辆货车呼啸而过,将路边的她卷入车底。这次意外,致使她左腿高位截肢,右腿大面积挫伤粘连。
因为身体的变故,刘峰没了工作,男朋友也离开了她。但面对命运的不公,她并不服输,努力康复,积极生活。13年前,刘峰来到成都生活,在这里,她凭着向前冲的干劲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她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参加起了马拉松,成为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唯一一位女性轮椅跑者;她立足残障事业,全力参与社会公益,推动无障碍理念普及……
在旁人眼中,或许她的生活多有不便,但在她看来,自己同旁人并无两样,因为这座城的关爱,她享受到越来越便捷的生活,因为这座城市的支持,她也能用双手努力描绘美好人生。
20公里通勤路上的温暖
5月14日上午9:30,看度新闻记者在地铁6号线西华大道站口见到了刘峰,骑着一辆电动“小三轮”的她,一弯一拐,眨眼就来到了无障碍电梯口。
电梯下到地铁安检层后,刘峰伸手按开和她高度持平的电梯按键,通过电梯里的镜子确认出口无人后,顺利倒出电梯。“这个无障碍电梯很标准,三面扶手,每个按键都有盲文,镜子也方便我们看清身后的情况”。
成都地铁还为他们提供了专用通道,平时进出站很方便。“成都这方面做得很好,可以凭证直接免费进站,有些城市还需要到窗口换票乘车。”刘峰到过很多城市,她认为成都很具人性化。
进入地铁口,安检、进站、候车,刘峰一路畅通无阻,全程用时不到3分钟。
刘峰单程通勤距离有10公里,平时她每天早晨8点就会到达地铁站,而那时正是早高峰,“早高峰因为我有‘捷径’可走,所以进站乘车可能比一般人还快点。”刘峰笑着说。
10:06分,刘峰到达目的地,她沿着指引顺利出站,用时2分钟。
10点14分,穿过两条马路的刘峰,来到今天工作的地方,伴着平缓的斜坡、宽敞的大道,刘峰的轮椅似乎插上了翅膀,托着她一路飞奔向前。
新成都人开启多彩生活
刘峰是东北人,13年前来到成都。来这里生活多年,她感觉成都对残障人士的友好度与日俱增。
就拿地铁来说,在开通之初,无障碍标识其实不够完善,“如果标识不够明显,走错路就很麻烦。”刘峰说,这一情况如今已基本不存在,无论是站内站外,都会有无障碍设施醒目的导向标识提示,非常方便。
与地铁无障碍设施同步完善的,还有路口的小斜坡、街上的盲道、专用停车位、无障碍厕所……如今,刘峰可以骑着“小三轮”在家附近自由的逛公园,可以乘坐公共交通感受城市“脉动”,可以自驾探索公园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而她也将自己日常逛公园的观察和收获运用到了公益事业中。2017年,刘峰全程参与调研的《成都无障碍手册》出版,这是全国第一本城市无障碍出行指引书籍。“书中对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青城山等20多个景点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只要带上它,残障人士也可以说走就走。”
除了逛景区,刘峰最大的爱好是马拉松。2018年刘峰第一次参加成都马拉松时,成马的无障碍服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比赛时我们都有志愿者陪跑,令人安心。”在国内跑完数十个马拉松后,刘峰对成马的评价仍然很高。今年她已经报了名,期待中签后能够再次体验成马,在所有人面前展现轮椅跑者的魅力。
“我值得让这个社会为我改变”
刘峰现在是公益组织的社工,经常到各地推广无障碍理念。“无障碍设施和理念的普及,能让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自立地、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她说。
实际上,生活中有无障碍需求的不只是残疾人。意外受伤患者、身体衰退的老人、手提重物的成年人、孕妇幼儿都有无障碍需求。因此,无障碍服务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面对中国超8500万的残疾人口,超2亿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以及其他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刘峰认为提升全民无障碍意识,营造更优质的无障碍环境迫在眉睫。
她呼吁,广大残障朋友要勇敢提出无障碍需求,相信“我值得让这个社会为我改变”;呼吁大家不要随意占用盲道,及时清理盲道上的“拦路虎”;呼吁设计者和建设者充分考虑实际,无障碍设施不仅要有,还要优……
刘峰在向众人科普无障碍设施
在刘峰看来,成都值得肯定的一点在于,早已将无障碍环境营造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近年,成都将无障碍城市建设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重要举措进行推动,目前无障碍城市道路达到5899 条,占比 94.5%;打造全国首个全域无障碍旅游示范区;创建县级残疾人无障碍监督员队伍;今年还重点发力科技助残,探索涉残科技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科技助残产业园设立、科技助残辅具创新中心建设等。
良好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全社会普遍受惠的民生福祉。相信随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进一步完备,定能让更多人收益,让全社会都有爱、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