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种地的年轻人③|传承:毛豆成长史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看度新闻特别策划推出“乡村振兴”主题系列微纪录片《回乡种地的年轻人》。记者历时半年,记录6名中国年轻人回乡种地的酸甜苦辣,见证这群“新农人”扎根乡村,用专业、热情与理想为“中国饭碗”和“天府粮仓”奠定坚实的年轻力量。本期来认识一位回到家乡管理田地的“90后”女孩,她用努力与奋斗,拎好自家的“菜篮子”,“蔬”写出扎根乡村的动人故事。

《回乡种地的年轻人③——传承》

鲜毛豆们经过90天的生长,就会走向餐桌,为人们提供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但这一集的主角并不是“舌尖上的毛豆”,而是种毛豆的人。

做人当像玉米

今年四月中旬,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文昌社区的一片土地上,正被种下200亩的大豆。田埂上,有一位年轻人,她是这个基地的种植户——农业职业经理人项天天,今年30岁。

d712bc6756a64af288cb28e22f55764f.png

2016年,项天天从大学毕业进入旅游公司做运营工作。2019年,为了为父母分忧,也为了家里的五百多亩土地,她选择回乡做农业。“我们不懂会计、税收、开票,需要用电脑的事情,只有他们年轻人可以,我们需要高学历的年轻人来做农业。”项天天的父亲表示。

项天天的父亲有二十多年蔬菜种植、收购、销售经验,2010年,他开始大规模种植,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100亩开始,到现在一共流转土地500余亩,一年四季,地里的蔬菜有将近10个品种。

这些年,父亲也走过弯路,“霜冻天气没有及时保护生菜地,损失了三十万,那次是惨痛的经验教训。”父亲曾经踩过的坑,绝不能在女儿的身上重蹈覆辙,所以每次下地,项天天都能从父亲身上学到许多“干货”。教如何算账、如何谈判、 教如何查看庄稼、如何保护土壤,又如何把握各种蔬菜的植保时机,父亲是技术专家,同时也是人生导师。父亲对项天天说,“人要向玉米这种作物学习,我们发展壮大,必须把基础打好,才是人生的关键。”以农作物谈人生哲理,仿佛有了许地山《落花生》的深度。

种豆不只得豆

从帮家里算账,到下地打杂,再到全盘接下这个事业,项天天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项天天家种植的大豆用于出产鲜毛豆荚,虽然相比其他蔬菜,种植难度并不大,但播种时的细节把控同样不能少。一边盯播种,一边还得盯着水肥一体化喷淋系统的升级改造。项天天对自己有定位:不能只当两手揣兜的管理者,需要干活时自己也能上。

六月,毛豆收获的时间到了。组织工人、称重运输、采摘现场都少不了项天天的影子。为了满足自家和其他种植户洗豆的需求,项天天家投资购买了专业洗豆机。旺季时,为了提高效率,他们还聘请了专业的洗豆团队,但整个过程中也少不了项天天的协调。这段时间,她最多时要管理近100个工人,地里车间两头跑,摘豆洗豆,熬出了黑眼圈。

ff7214b595e34f7f9234f7adec8d0270.png

项天天说,自己“每天在菜地里的运动步数,都是对这门事业的虔诚。”她认为,下地干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丰收时也令人喜悦。“如果再有个好价格,就更有成就感了。”但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四季有活干,能解决附近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增加收入。

“蔬”写崭新事业

金秋九月,夏季毛豆基本采摘完毕,合作社清洗毛豆的车间也没有了昔日的忙碌,项天天终于有闲心泡杯茶。喝了茶,再到地里看看,每天巡地,已经成为了项天天生活的一部分。

冬豆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虽然产量略低,但因为种植的人较少,所以行情通常不错。采收后,紧接着就该种植冬季蔬菜了。在未来的蔬菜种植上,项天天计划将菜的品种化多为少,从而减少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让种菜的事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ac59d93f09c54349b26ba759a73a4e22.png

俗话说“宁可三月无荤,不可一日无菜”,蔬菜作为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是重要的民生商品。项天天从父亲手中接过种植蔬菜的“接力棒” ,延续起种地的事业,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一员。在项天天的发展规划里,未来还要让蔬菜采摘实现机械化,建蔬菜产品加工厂,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她要用干一番事业的激情,“蔬”写自己扎根乡村的故事。

专题图A.jpg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