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种地的年轻人②|奔赴:种出好果子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看度新闻特别策划推出“乡村振兴”主题系列微纪录片《回乡种地的年轻人》。记者历时半年,记录6名中国年轻人回乡种地的酸甜苦辣,见证这群“新农人”扎根乡村,用专业、热情与理想为“中国饭碗”和“天府粮仓”奠定坚实的年轻力量。本期的主人公阿汤,放弃互联网大厂的50万年薪,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新农人”,用科技为农业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
《回乡种地的年轻人②——奔赴》
半年前,汤鑫晨还是某互联网大厂50万年薪的产品营销经理,现在,他正在在成都市邛崃民乐村的一个果园里忙碌着。
大家都叫汤鑫晨“阿汤”,他今年26岁,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系。阿汤的老家民乐村盛产猕猴桃和柑橘两种水果,2022年7月他辞掉工作,从北京回老家做农业。同为“90后”的表姐乔乔也辞掉了银行的工作,回乡和阿汤一起创业。
三件大事
阿汤一回乡,就和表姐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他们通过短视频在网上卖掉了自家4000多斤柑橘。
后来,又通过对全村207个果园建立种植信息库,一边对接采购商大宗采购,一边继续拍视频带货,卖掉了全村40000多斤果子。
有了前期的成功经验,阿汤本想围绕供应链打造水果品牌,但却发现源头的质量问题无法解决,“这边果农种得‘千奇百怪’,无法实现标准化和高品质,所以我才想把上游也搞起来。”
因此有了第三件事——对自家的猕猴桃果园进行改造。
砍枯树补新苗,挖新沟清老渠,架设钢丝搭藤架,补充肥料修枝桠……小半年时间里,阿汤把放农具的空间改造成生活和办公空间,将工作间前面的空地打造成了3000平米的生态果蔬园。面对一片狼藉的土地,阿汤决定牺牲今年的产量,增加树体的长势,换来土地状况的好转。
漫长等待
“上班的好处就是每个月都有进账,没有流水的生活让人觉得枯燥。”阿汤坦言,农业的回报周期太长,姐弟俩到现在还没有赚钱,“种水果,你得投入一年才有产出,而且我们重点在养树,所以产量有限,可能三、五年才能有回报。”
“我们已经投入100多万资金。”阿汤告诉记者,为了支持姐弟俩创业,节省开支,家里人干起了割草、疏花、疏果、撒肥料等果园的大小活。而两人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整体操盘、资源对接、自媒体内容生产等擅长的方面。
种地的道路虽然困难多,但惊喜也会不时出现。今年3月,四川省供销社联合阿汤在民乐村成立了四川首个数字供销示范点——天府数字供销合作示范基地。四川省供销社派了常驻农技专家,对果农进行农资使用,病虫防治等各个方面的技术培训。除了拍摄指导果农种植技巧的视频,阿汤也会和农技专家一起推进果园走访、集中培训交流等事宜。
阿汤和表姐乔乔正在拍摄短视频
有想法、有办法,这是大多数人对阿汤的印象。为了和村组干部衔接工作,村委会给阿汤和乔乔安排了临时工位。在民乐村党委书记汪学华看来,像阿汤这样的年轻人就是乡村振兴的“新势力”,“我们平时努力配合他们工作,就是想留住人才,把民乐村的品牌做出来。”
持证上岗
回到家乡后的时光飞逝,眼看着种植的猕猴桃又长大不少,地里新补的树苗也长势不错。这期间,阿汤也成为持证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了。“我有证,我不是‘菜鸟’了,我还是中级职业经理人。”他笑称。
在阿汤的计划中,还有更多创新成果亟待实现:“我要往村里引入100个年轻人,这件事已经进入了设计阶段;在水果供应链方面,我们很快就要引进一个非常小型化的数字分选机器,这可能是中国首个!”阿汤表示,猕猴桃园里,未来还将引入无人车降低人工成本。
生态果蔬园是阿汤对农业心之所向的样子,虽远,必试。六月中旬的一个傍晚,经历一周的晴天后,民乐村终于迎来了一场雨,姐弟俩赶紧在种植盆里移栽下生态作物。随着时间推移,如今生态果蔬园已经慢慢有了雏形,栽上了果树,增加了装饰,种植槽也很快就要安装完成。阿汤告诉记者,数字供销和供应链品牌计划也在逐步向前。今年9月底,果园的猕猴桃就可以收获,虽然产量不高,但是质量很好,能一定程度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
“互联网上一周就能‘抄’到的东西,在农业领域可能需要三年。”阿汤告诉记者,农业领域的成功门槛并不低,还需一步一个脚印。
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阿汤和表姐把农村作为了创业、创新、创富的乐土,看到了他们“自找苦吃”的奋斗模样,看到了新时代好青年勇于创新的果敢模样。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姐弟二人的“新农人”之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