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深观察|96万人“对话”成都双年展,他们收获了什么?

蓉城11月,芙蓉花团簇锦。花开花落之间,2023成都双年展在96万观众的见证下正式闭幕。

19日晚8点,在闭馆的最后一刻,观众们依依不舍,有的拿起手机与艺术作品合影留念,有的想多停留一会儿用眼睛“装下”更多美好。他们或许明白,下一次双年展是两年之后,要珍惜这难得的相遇。在时间引力之下,96万人“对话”双年展,他们收获了什么?

a0563312a4a449ba8267d9349b5dc866.png

成都市美术馆外前来看展的观众络绎不绝    

一次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艺术之旅

立冬以来,成都的天气逐渐转冷,但观众们的热情并未减退,每天仍有大量的观众前来观展,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周末之际,成都市美术馆内更是人流如织,单日最高人流量接近2万人次。

2b82a140de054e62a68a79ce6fe330e1.png

19日晚仍有许多观众来到成都市美术馆

本届成都双年展汇聚了国内外235位优秀艺术家的476件(组)展品,在九大展览版块,总有一些作品能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在成都市美术馆A馆一楼,一件充满“Love(爱)”的艺术作品就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停留。“你看‘爱’是从她手中织出来的,原来‘爱’也可以‘实体化’。”成都大学大二学生邓佳乐指着艾敬的《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感叹道。

936705fad8514525a4307eb86dcb39e2.png

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站在艾敬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前

61岁的黎明目前正在上老年大学,这是她第四次来到成都市美术馆,但这一次她来到双年展格外关注油画作品,“每次到美术馆都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欣赏到这些作品的美,油画要靠色彩来呈现,这样层次感才能够更加丰富。”黎明笑着告诉看度新闻记者,自己回去后还要继续练习画技,不断与时俱进。

“双年展刚开幕的时候,我便带着儿子过来了,今晚是展览闭幕,恰好有始有终。”几年前,黄小婷一家从广东迁居成都,因为孩子在成都上学,便一直留在了成都生活。“这件作品我觉得很有意思,你看它以传统园林为框架,结合了大闹天宫、兵马俑……”成都市民童女士正在为母亲讲解“未来考古”板块青年艺术家陈扬的作品《别院》,“这是我第二次来看双年展了,相比之前,这一次也更加熟悉了,也想为母亲专门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童女士说道。

13df979eae374e2d9b9dc9db1b85fc97.png

青年艺术家陈扬作品《别院》中出现了兵马俑的元素

除了与家人一起欣赏展览之外,许多观众选择独自享受艺术的魅力。据成都市美术馆统计,女性观众是观展的主力军,占比达到了66%,18-39岁的青年也占据了整体观展人群的“半壁江山”,占比高达61.4%,年轻化的趋势为艺术世界增添了青春的色彩。

来自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浦靖悦表示,作为一名学习美术理论的学生,她能够通过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理解一些作品的内涵,与艺术家们实现“隔空”对话。她认为,双年展将不同文化、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陈列在同一个展厅里,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仅展示了艺术的魅力,也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创造力。

一个链接传统与世界的美学场域

“2023成都双年展以‘时间引力’为主题,‘时间’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兼容微观与宏大的尺度,是人类认识自然,观照文明,认识自我的线索和途径。”谈及本次双年展,2023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以时间为线索,来呈现艺术对于城市丰富的文化脉络和多元与开放的可能性。

任戎的《众生》以三星堆为灵感,尖铲平锹的镂空人形面具悬浮在空中叮当碰撞、唐明修结合虫蛀木、古籍残本、大漆,以《仓颉说文》探寻“语言”产生的思考、彭薇以敦煌为灵感,与意大利教堂相结合、施慧以纤维重新审视书法……双年展的现场,中国古典传统和历史积淀与国际当代艺术正不断交融,从历史而出发,以生活为起点,在时间的张力中,建立起虚拟与现实、古典与当代的“对话”。

bcc46b22119a46bdb6a2a2b0bc5ddf90.png

《众生》的影子与观众在阳光下相互映照

“成都双年展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与城市特性、气质、趋势强相关。在全球每年300多个双年展面世情况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口碑。”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2023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助理肖飞舸补充道:“与上届相比,本届双年展最大的不同是国际参与度更高。”她坦言,九位策展人中有两位是国际策展人,“国际策展人的视角和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国际艺术的发展形式和了解程度也相对更加深入,也带来了更多国际艺术家。同时,这些国际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也与上一届不一样,本届的国际艺术家对艺术与科技、新媒体的关注会更多一些。”

842b2aafd98f4a7e823b338c02b97a3c.png

李钢的作品《引力》将钢铁和玉镯相结合而创作

在美术馆“心之所向”板块,从加拿大留学归国的田真于在李钢的《引力》前看得很仔细。“成都双年展在走向国际的同时,我看到了文化自信,你看这件作品运用了钢铁和玉镯制作而成,一看便是国人的浪漫。‘星链计划’的一件作品和我之前在多伦多看到既有共通之处,但又有许多差别。”她介绍道,“目前,国内的艺术家还比较内敛含蓄,国外的艺术家们会用更夸张、抽象的逻辑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创作材料也会更加创新。”田真于表示,也许这些可能成为成都双年展,或者国内艺术可以思考的新的方向。

的确,成都双年展,这场集历史与当代于一体的艺术盛会,它像一座桥梁,链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人们见证了成都这座“当代艺术第三城”如何将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世界艺术潮流紧密相连。同样,成都双年展它像一个青年,朝气蓬勃,未来可期,充满着活力与创造力。

一个将美育融入城市生活的课堂

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美术馆的出现,填补了与城市体量相匹配的大型公共美术馆的空白,而成都双年展也正在成为一张极其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据了解,本届双年展旨在“观众友好、城市互动”,因而展览和活动也更加“亲民”,上百场公共美育及主题周活动,深入场馆和社区,走到市民身边,让享受艺术成为市民生活日常。

6e7a164d20ec40c4acfa1ec69785aae7.png

成都市美术馆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2023成都双年展期间,主场馆成都市美术馆配套公教聚焦城市与艺术的融合发展,规划七大主题的公共美育活动,举办配套活动超700场。其中,公教活动超110场,开展“公益导览”超300场,约9000人参与讲解服务,线上线下超22万人次,为观众们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在实现大众美育普及的同时,成都市美术馆也在不断地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面貌,为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赋能。

9月初,成都双年展开启艺术疗愈主题周,以交互式活动、绘画和手工创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如体验艺术瑜伽、平贴画的制作等,让市民游客共同探索艺术与疗愈的结合。“当我看到这些不同的展品的时候,突破了我对传统瑜伽课程编排的束缚,这些展品在不同空间或者色彩上的排列让对瑜伽课堂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见解,让我能更发散地去解构很多的动作。”瑜伽老师于凯直言,获得一种新的理解和体验。这场美术馆与瑜伽的跨界组合,更像是一场大众参与的行为艺术。此刻,人们与展品都是艺术。

“2023成都双年展艺术瑜伽”体验活动在成都市美术馆内举行 图据成都市美术馆

在肖飞舸看来,成都市美术馆就是以观众为导向定位,美术馆与大众之间是双向塑造的过程。“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教育提高公众和城市的审美能力,以观众二次传播为主的宣传也成为美术馆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她说道。

“成都双年展的坚持,改变了成都的艺术生态,市民对更高水平的艺术有了更为方便的了解。过去,人们要到国际展览中去认识新的艺术现象,而现在,就在自己的城市,也能够欣赏到最前沿的新艺术。”2023成都双年展艺术总监吕澎表示,这样的氛围和文化生态,将成都彻底地与其他内地城市区分开来,在很大程度上讲,成都真的进入了一种思想和意识上的国际化阶段:成都市民不会因为到了巴黎的蓬彼杜或者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亦或是到了纽约的MOMA而感到震惊与不可思议。

4c3f23cfa71848baabb970d9b4e2e80f.png

19日晚观众在成都市美术馆B馆内“瞬间永恒”展厅内欣赏作品

“成都双年展是有审美、有意义的展览,它举办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通过艺术作品来提高大众的艺术审美。”成都插画师李春成说道:“我期待成都双年展在未来能够融入更多的艺术形式及作品,看到更多体现时代性和当代性的多元装置或者艺术作品。”

4449b65f5a5846b69c968963b0fc1788.png

观众在美术馆内驻足停留拍照

为期127天的成都双年展里,96万观众在这场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艺术之旅中,与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吸引、隔空交谈,不断寻找艺术共鸣与思考启发。在这场艺术盛会中,时间的引力用艺术链接着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不断展示着城市文化的魅力。

再见,2023成都双年展。再会,成都双年展。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