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动新未来④|“链”动新能源 四城如何共拓新蓝海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都市圈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增长极。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周年、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开局之年为契机,联合“成都都市圈媒体联盟”单位、专业智库机构、高校院所推出《“圈”动新未来——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大型主题采访调研报道》。深入调查了解成都都市圈三年发展成效,剖析发展案例,调研实际问题。第四期,我们聚焦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如何抢抓风口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探寻产业跨区域联动背景下,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能源加速向低碳转型的大浪潮下,我国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翻开世界地图,以光伏、锂电、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正逐步成为支撑中国出口的主要力量。作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如何抢抓风口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近日,“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一线调研行”团队联合行业智库机构、专家学者,深入都市圈各地产业园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等,进行多维度调查研究,探寻产业跨区域联动背景下,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繁忙的天府大道,车流鼎沸。成都,600万汽车保有量,跻身“全国第二城”。伴随着汽车新势力的纷至沓来,新能源车,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WechatIMG1821.jpeg

错位协同  成德眉资四市向“新”而行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范茜和眉山电视台记者张蕊走进了位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的领克数字化工厂,车间内空无一人,一字排开的机器人正在有序地忙碌着。这里,即将启动批量交付成都市首款量产的新奢新能源纯电动SUV——极氪x。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领克汽车成都工厂全厂配备了机器人和AGV小车,具有高度自动化,可实现高效低耗生产。

成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范茜眉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蕊.jpg

成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范茜  眉山电视台记者 张蕊

除了极氪x,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极星3、沃尔沃XC90 EV/PHEV等车型也即将投产上量。

极氪X.jpg

极氪X

为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一方面紧盯重点产业领域精准招商,加快聚集了如丰田TNGA、吉利BMA、沃尔沃SPA2等新能源整车生产平台,进一步丰富完善商用车产品线,已建成近20万辆新能源整车产能;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核心零部件企业项目落地,中航锂电、亿纬锂能2个百亿级动力储能电池项目加快建设,形成80GWh生产能力。

“成都造”新能源公交车“萌嘟嘟”.png

“成都造”新能源公交车“萌嘟嘟”

“成都造”新能源公交车“海豚妹”.png

“成都造”新能源公交车“海豚妹”

“成都造”新能源公交车“蓝金刚”.png

“成都造”新能源公交车“蓝金刚”

大运村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巴士.jpg

大运村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巴士

目前,成都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机遇,不仅制定专项支持政策,招引整车头部企业,加快导入新能源畅销车型,还将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同步培育和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

当前,成都已拥有一汽-大众、沃尔沃、神龙、丰田、吉利等整车企业32户,聚集博世、江森、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东方电气、比亚迪、商汤科技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超1000户,产品覆盖底盘、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堆、半导体、车载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等重要领域,涉及汽车220种零部件大类中的107类,实现了汽车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图据龙泉驿发布:成都经开区.png

图据龙泉驿发布

“在产业基础之上,成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黄宗令对记者表示。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成德眉资要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实施制造业跨区域建圈强链工程。完善成都都市圈制造业错位协同发展政策引导机制,建成“链主企业+配套企业+产业投资基金+中介机构+领军人才”资源库并动态更新,引导成都都市圈企业紧密合作。加强部门联动,在成都都市圈范围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图据龙泉驿发布2.jpg

图据龙泉驿发布

2022年12月16日,成德眉资四市招商部门共赴深圳,以整体形象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成都都市圈(深圳)联合招商投资推介会”;同月,四市联合编制的《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发布;今年2月,成德眉资共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成都都市圈全球投资推介,四市经济合作部门现场签署成都都市圈联合招商合作协议。

为了充分发挥成都都市圈四市的各自特有优势、延链强链补链,德阳、眉山、资阳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项目也纷纷落地。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36个制造业的项目中,有9个都是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比如成都龙泉驿区中航锂电项目(一期)、成都东部新区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一期)项目、欣旺达什邡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生产基地项目(德阳)、眉山彭山区中创新航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眉山基地项目、资阳市高新区成渝产业转移合作项目等。

围绕工业强省战略和“建圈强链”思路,成都都市圈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组团联合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共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等方式,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和特色化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1490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较2020年增长48%。通过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都市圈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由2019年的4463家增至2021年的8360家,几乎实现倍增。

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成德眉资四市并肩作战“建圈强链”、共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在错位协同和特色化发展中一同融入全国乃至全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浪潮中。

“建圈强链”是一场协作共赢

一辆新能源汽车大约由2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电池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部件“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之一,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94.6吉瓦时,同比增长90.7%,占全球总销量的56.9%,而其中全国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都产自四川。

走进眉山市彭山经开区的中创新航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现场,这里正在进行设备搬入及调试工作。去年3月,该项目签约落地。这是中创新航2022年在成都落地动力及储能电池成都基地二期项目之后,在成都都市圈的又一新布局。 

 眉山中创新航.jpg

眉山中创新航

据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江科介绍,眉山市彭山经开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先后引进中创新航、美国雅保、杉杉科技、广州天赐、天奈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眉山市首个动力电池整装项目,中创新航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的成功落地,打通了彭山经开区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的产业链。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江科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png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江科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咱们彭山整体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距离成都市中心就10公里。”江科说,“整个彭山是嵌入到成都区域去的,现在在产业布局上,主要瞄准的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板块,来进行相应的项目招引,主要重点瞄准的企业是电池及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锂电及材料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彭山经开区沙盘入驻企业.jpg

彭山经开区沙盘入驻企业

近年来,眉山把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打头发展的主导产业,围绕培育锂电、晶硅光伏、化工新材料三个千亿产业,部署开展“制造强市三年提升”行动。去年,眉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400亿元、增长20%,对投资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房地产业。晶硅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24GW高效晶硅电池片产能,通威太阳能、三五互联等大量优质项目正加速建设,已成为成眉乐光伏产业带核心发展区。新能源新材料也成为眉山首个千亿产业。

 眉山市经信局眉山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市无线电管理处处长邓晓玮向记者介绍产业布局情况.jpg

眉山市经信局眉山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市无线电管理处处长邓晓玮向记者介绍产业布局情况

眉山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市无线电管理处处长邓晓玮表示,下一步眉山将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坚持“服务成都 依靠成都 融入成都”战略牵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立足锂电材料龙头聚集优势,补强结构件、隔膜、动力电池等薄弱环节,前瞻性布局回收、储能等重点领域,引领都市圈锂电产业发展,助力成都都市圈创建国家锂电新材料制造业集群。 

眉山市产业布局.jpg

眉山市产业布局

成都都市圈推进的重点产业链中,以成都为主导,规划了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调味品)、医美服务6条产业链。2023年里,成都将全力推进11个制造业项目,合计投资119.2亿元,以带动都市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德眉资3市为主导的清洁能源装备、锂电、医疗器械(口腔医疗)3条产业链中,2023年里,德眉资三市涉及制造业项目合计25个,项目年度投资逾175亿元。其中德阳、资阳各9个;眉山7个项目年度投资达84.5亿元,为三市中最高。

新能源企业聚集程度的高低,既反映了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只有把这个成都都市圈产业集群‘打配合’做好了,产业生态自然而然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能够抓住新能源产业机遇的城市,未来将在中国财富地图上占据更好的位置。”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黄宗令对记者说到。

前瞻性探索 从无到有 让不可能变可能

近几年,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穿梭着“身穿”国宝熊猫仿生外衣的绿牌公交车。这些公交车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氢能源燃料电池,而它们出自东方电气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自主研制的80千瓦等级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可以用于公交车、物流车、重卡等车辆的行驶。电池里是由氢气子系统、空气子系统和热管理子系统组成,氢气子系统和空气子系统是给核心反应装置电池堆提供他反应所需要的氢气和氧气。电池堆是将氢气里面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行驶。”东方电气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介绍说,这款产品具有结构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零排放等优点。经过技术鉴定,这款产品的相关技术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氢能源燃料电池公交车,不涉及燃烧,无机械损耗,能量转化率高,产物仅为电、热和水蒸气,真正实现了零排放、零油耗、零污染,对降低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实现绿色出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一潜在“蓝海”,成都也加快布局,提出要加快氢能推广应用,打造中国“绿氢之都”。在蓉的氢能产业链主企业也随之加快了在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布局。

“除了在成都已经投运氢能源燃料电池公交车车辆,公司在德阳投运了10台氢能源燃料电池公交车以及2辆重卡示范运行。此外,公司在德阳还建立一个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应用示范园,包括了光伏发电、用电力机制氢,同时还配套相应的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以及加气站。这样就形成一个氢能从‘制、储、加’车辆运行全产业链运行。”东方电气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军表示。

在胡军看来,氢能源燃料电池公交车之所以能在成都、德阳快速落地,最根本的还是成都都市圈拥有良好的政策配套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场景。

就成都而言,近年来,成都大力普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公交、出租等车辆中纯电动汽车比例大幅提升,同时成都还大幅提升充(换)电站、充电桩数量,鼓励综合能源站建设、对增设充电设施分类给予建设补贴等。《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成都将以燃料电池汽车、动车、有轨电车、无人机等为牵引,大力发展氢能、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有序发展氢源供给设备,带动氢能产业成链发展、集群发展。

目前,成都已经聚集了东方氢能等国内外知名骨干企业,覆盖了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整车整机、检测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了以郫都区、彭州市、龙泉驿区为氢能产业主要承载地的发展格局。

但是,氢能产业整体仍正处于培育期。胡军说,氢能产业区域竞争格局尚未定型仍在不断演化,政府的关注引导和政策扶持对产业的发展壮大必不可少,希望未来成都都市圈能进一步加大燃料电池汽车支持力度,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加氢站建设、制氢项目等予以政策支持,通过示范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升级。与此同时,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加强制、储、运、加,用各环节龙头企业及特色企业招引培育,支持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等核心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通过补链强链健全产业生态,推动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在蓉全链发展,为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 

实现“跟跑”到“并跑” 哪些困局亟待破解

当前,新能源产业各环节集大成者就是新能源汽车,在汽车的产业链条中,电池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作为中游环节,电池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一轮爆发的关键。

西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彭忆强教授认为,目前成都都市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缺乏龙头企业,系统工程和研发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前沿技术和先进系统的开发方面储备不足,未来在加快产业布局的同时也应在电池技术上着力“攻坚”。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缺乏本土品牌目前是成都都市圈新能源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困局。“没有本土的汽车品牌,就意味着整个设计研发的主导权,它是在外部的,意味着它对供应链的要求,对供应链设备的采购,它是在外部来采购的,就不会考虑我们本土的供应商。”雨前顾问产业经济决策智库副总裁韩奎认为,要抓住新能源产业的风口,链主企业的带动能力必须全面增强,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兼并闲置产能等方式,整合汽车产业能力,在都市圈产业布局上形成整车加零部件的协同格局。

目前,成都都市圈贡献了全省46.2%的经济总量,成为区域发展重要支撑。相关专家表示,成都都市圈在产业同城化发展的道路上“喜”“忧”参半。

“喜”的是按照《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的布局十分明确,而且已经有了像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样的新兴产业成功落地;“忧”的是成都都市圈与我国其他更加成熟的如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四市在产业协同互动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于仅仅只有三岁的成都都市圈来说,从今年开始正式步入成长期。立足区位、政策、产业、人才等优势,成都都市圈将持续深化四市产业发展、聚合发力,力争早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圈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链”出新能源新未来。

记者:范茜 刘乙思 袁鹏 杨桂宇

特别鸣谢: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雨前顾问、眉山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