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颜值 水土有价值 成都湔江支流治理促生态、经济效益双赢|一江清“沱”入画来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一抹青绿,成为了天府画卷中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成都都市圈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沱江流域生态建设,取得了水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果。即日起,看度新闻推出《一江清“沱” 入画来 成德眉资共治沱江一线观察》系列报道。沿江而行,探寻水生态治理的“沱江”样本。
浩浩汤汤的湔江,是沱江三大上源之一,也是成都平原最古老的“母亲河”,自龙门山脉绵延而下,从彭州市穿境而过。
彭州市通济镇坐落于湔江的支流甘溪沟旁,过去,通济镇的天台山村、凤坪村、花溪村、黄村坝村因溪流纵横,耕地破碎,植被稀疏等原因,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了总流域土地面积的40%。用黄村坝村民李华山的话来说,整治前可谓是“一步一坑洼”,雨水毫无章法地在田间胡乱流淌。
2022年,彭州市投入600余万元实施了通济镇片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达19.51平方公里。彭州市水务局水利水保科科长刘浩介绍,该项目分别对上游区域实施了封禁治理,中游区域实施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等,并配套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截排水沟,取水口,沉沙凼,蓄水池等。下游区域主要实施溪沟护岸整治。
通济镇黄村坝村整治规划 彭州市水务局供图
“过去,通济项目这片区域很容易有泥石流与山洪发生,治理改造后,大大减少了灾害风险。”刘浩表示,治理工作休养了植被稀疏的生态环境,使得植被覆盖率大大增加,提升了水源涵养的能力。
通济镇黄村坝村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
如今在通济镇黄村坝村,原本错综杂乱的山溪有了固定的沟渠,破碎的坡耕地变成了不跑土、不跑水的梯田。沉沙池有效减少了入河的泥沙量,保护了甘溪沟与湔江的水质,使水岸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为百姓增收。
李华山在黄家坝村发展粮食作物套种中药材产业,“过去,这片地想怎么干都干不好,治理后,土壤里的营养水分不再乱跑了。”他指着远处一片作物,笑着说:“那是套种的富硒玉米,目前已经收入两、三万元。我种植的黄金等中药材,收成时至少每亩地收入一万元。”
李华山在田间种植的中药材
据了解,该项目完工后,每年可为通济镇片区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约250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更多推荐:一江清“沱” 入画来 成德眉资共治沱江一线观察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