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汉字理解中国,成都博物馆最高规格大展精彩来袭
6月10日,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配套活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盛大启幕。本次大展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成都博物馆策划实施。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的220件珍品汇聚一堂,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源”“远”“流”“长”四个部分,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历史长卷。展览以出土于贾湖遗址的贾湖刻符龟甲开篇,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该龟甲上的刻符形似一只眼睛。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解释说,“这就好似中华文明自此在混沌之中睁开双眼,而先民智慧也由此汇成漫天星斗”。
(贾湖刻符龟甲)
在展厅里,记者还看到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境文物的西周史墙盘。虽然形制简单,但盘中铸造刻284字铭文却十分重要。这段文字前段颂扬西周的七代周王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的六代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西周史墙盘)
另外,来自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上面阴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字迹清晰,弥足珍贵,不仅为秦统一度量衡提供了翔实物证,更是秦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的历史见证。此后天下分合、朝代兴替,而“书”必同“文”,统一的文字成为中华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坐标。 “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另外,观众还可以在本次展览中看到虞世南楷书《大运帖》、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褚遂良的《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本》、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册》、黄庭坚的楷书《狄梁公碑册》、赵孟頫的《急就章册》等书法名篇。
(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
(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
(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
(赵孟頫章草书《急就章册》)
(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册》)
(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
尤其是宋代著名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浑厚沉婉,方正挺拔,尺牍文书中力透纸背;周天球所书《行书陋室铭轴》,用古雅工丽、余韵悠长的书风,传扬着诗人刘禹锡洁身自好、荣辱不惊的隐逸品格。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以果敢苍劲的运笔、恣意纵横的书势挥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柳公权曾言:“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方寸之间抒写出的这些作品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文的人格气韵和精神风骨。
(巴蜀图语铜印、蚕纹铜印、巴蜀图语印章)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在展览中还能看到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系统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华的“巴蜀图语”。这些从战国到西汉的巴蜀青铜器上发现的图文,让汉字传奇的外延变得更加宽广。本次展品中的战国蚕纹铜印,神秘奇诡,展现出蜀人撷万物神髓的非凡想象力;而出土于天府广场的天府汉碑,以雍秀汉隶刻录着“列备五都,众致珍怪”,则是两汉时期成都丰饶繁盛的有力佐证。
“汉字在中华文明发展和流变当中的重要意义就是汉字让中国成为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反映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哲学审美和民族精神。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是在汉字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华文明的进程当中讲述我们汉字的发展历程,这就是整个展览的主体,那就是以汉字说文明”魏敏说到。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三个月,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