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物华新⑥|闪闪火塘光 照亮三河村孩子的脸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来到四川考察,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在四川山水间、蓉城大地上镌刻了领袖的光辉印记、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看度新闻特别推出“巴山蜀水物华新——沿着总书记的四川足迹”主题采访报道,看四川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关怀和嘱托落到实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第六期,我们走进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和孩子们一同走过求学之路。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三河村,位于昭觉县西南部,因三河汇聚此地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河村时,嘱托道:小孩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五年间,三河村全村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小娃娃在学前就会讲普通话了。孩子们走进了亮堂的教室、走进了知识的海洋,走出了三河村、走出了大凉山。
三河小学的教室
从山外而来
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
在三河村里有一位汉呷阿嫫(彝语:汉族妈妈),她已经在这待了十七年。
“村里的孩子们需要老师,更需要好老师。”2006年7月,吴利梅从资阳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参加公招,进入了三河小学。
十七年间,吴利梅在三河小学既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法治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哪科缺人,我就教哪科,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有需要我都可以上。”吴利梅笑着说。
三河小学三年级一班的课程表
十多年来,吴利梅共带出了五百多个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自创了“四步教学法”(做学练考)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学校得到广泛推广。她的课学生愿意上,也爱上。
“我最喜欢的就是数学课。”吉木阿吉告诉看度新闻记者,吴老师的课不但有趣还能学到很多知识。2017年,吴利梅开始接手一年级新生班,主要任教数学。在课上,她通过做游戏、动手等趣味方式,带领孩子们以生活体验的感受,学习到课本里的知识。2020年7月期末考试中,吴利梅所在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达到89.65分。在全县一百三十多个班级中排第二名,只有县城学校的一个班比他们班高。
吴利梅(前排左三)和孩子们
今年1月,吴利梅还首次当选省人大代表。她表示,自己作为凉山州的一名人民教师,亲身感受到近年来教育在大凉山的发展。此次两会,她特别关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建议将“学前学普”纳入民族地区教育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高校增加25所、增量居全国第1位,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孩子能够读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吴利梅深知教育对孩子们的重要性,“让我们民族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方向。”这六年,吴利梅所在的两个班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先后有64个孩子走进昭觉县里的学校读书。
校园换新颜
上课又有了新方式
多年来,与教学质量同步提升的,还有三河小学的教学环境。如今,从三河村新村走到三河小学,只需要二十多分钟,比以前缩短了四五十分钟。
“这是三河小学变化最大的几年。”校长阿尔伍沙感慨道。近年来,学校不但新建了教学楼,改扩建厕所、食堂、洗浴室,还配备了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多种功能用房。目前,学校已新建起一栋三层教学楼,占地630平方米。
三河小学旧貌(2011年)
在信息化教育时代,三河小学也紧跟步伐,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现在,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有一体机、多媒体展示台等教学设备。“在这方面,我们的任课老师受益良多,他们在备课、业务学习时都能通过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实时学习、分享。”阿尔伍沙表示,学校还与余姚市四明山小学、绵阳市南山小学等学校开展合作,进行示范课、公开课、教研培训实时互动。三河村的师生们也因此接触到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新建的三河小学教学楼宽敞明亮
同时,社会力量也在不断为三河小学提供更多支持,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学校已与西南石油大学签约共建美育浸润基地,西南石油大学定期来校送教,为村里的同学们带来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课程,“我们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他们的到来对学校帮助很大,孩子们非常喜爱老师们带来的课程。”阿尔伍沙说。
闪闪火塘光
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三河村村民家的火塘边说到,“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火塘边的言语,让彝村百姓倍感温暖,也更有了信心。如今,在这个山高谷深,平均海拔2520米的村子里,“致富大道”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先后种植了370亩的冬桃,100亩川牛膝,1000亩的云木香,还养了牛羊猪等,实现了农牧林融合发展。“总书记来我们这视察后,三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羊肠小道变成如今的康庄大道。”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说道。
钱包鼓了,生活好了,对教育也更加重视了。
吉好有莫和新家
“你好,我叫吉好有莫,今年10岁了,欢迎来到我们家。”在总书记曾去过的吉好也求家里,小女儿吉好有莫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信地向记者打招呼。
“以前孩子们在家里读书,没有语言环境,与家里人交流都是彝语。”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郑杰笑道,现在,说四川话孩子们不一定能听懂,但说普通话都能听懂,这是昭觉县近年来推进“学前学普”工作的最大成果。据了解,“学前学普”已在昭觉县实现全覆盖,全县224个幼教点全部以普通话教学为主。近年来,三河村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开办幼教点3个,招收幼儿92名,附设学前班3个,招收学前幼儿167个。全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
三河村的孩子们
从以前“请”家长让孩子来读书,到现在家长们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读书。五年来,昭觉县家长们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2019年以来,昭觉县全县的学生数量从71600名增至97600名,学生人数增加了20%。郑杰介绍,学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与国家的控辍保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家长送孩子读书的意愿更强了。
七月的三河村格外热闹,在村民委员会大楼旁的空地上,孩子们打着羽毛球,一片欢声笑语,村委会大楼里,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社工志愿者们正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解答疑惑。洛古有格表示,志愿者们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但开拓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更加自信开朗了。
三河村的孩子正在读语文课本
夜幕降临,三河村的每户人家亮起了灯火。五年前的那一天,火塘温暖了屋内的每个人,火塘的光,映在了孩子们的脸上。
“我的心里还有一些遗憾。”吴利梅坦言,她认为自己的彝语说得还不够流畅,她希望能与家长们畅谈心里话,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想法,探索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今年九月,我在三河小学就开始第十八年了。只要还能上课,我就会一直在这里教书。”
走出三河村,走过三河村旧址时,路旁的几株蒲公英正随风摇摆,它们在风中摇曳的种子,带着孩子们的梦想,飘向了远方,飞过山,飞过水。
推荐阅读:川行100秒|致富创收住新房 100秒带你看三河村的变化
更多推荐:《巴山蜀水物华新——沿着总书记的四川足迹》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