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请注意8个通信社交保密风险点!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使用智能手机等通信设备处理公务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微信、钉钉等社交媒体软件更以其功能实用、操作简单等特点成为处理公务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通信社交的信息保密工作呢?

2023年4月15日是我国第8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成都市国家保密局、成都市密码管理局梳理了8点通信社交保密风险点,提醒大家增强保密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就让我们一起来“8一8”吧。

一.涉密事项须慎重,电话传真应加密

普通电话机、传真机均通过公共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很容易被他人截获。甚至有可能通过事先植入的恶意程序远程控制普通电话机、传真机,实施信息窃取,造成泄密。

因此,如需传真涉密信息,必须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加密传真机,按要求固定安装位置和加装防盗报警装置,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指定专人负责。

二.手机使用须警惕,为图方便易泄密

智能手机具有视频通话、位置服务、大容量数据存储及处理等多种功能,在方便日常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存在通信内容被截获监听、存储信息被窃取利用、用户位置被定位跟踪等多种安全保密隐患。

因此,在使用手机时以下行为有泄密风险:

在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

存储、处理、传输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连接涉密信息系统、涉密信息设备或者涉密载体;

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红机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在涉密公务活动中开启和使用位置服务功能;

在申请手机号码、注册手机邮箱或者开通其他功能时,填写禁止公开的涉密单位名称和地址等信息;

使用未经国家电信管理部门进网许可的手机;

使用境外机构、境外人员赠送的手机。

三.违规摄录多隐患,信息发送须把关

部分智能手机App具有用户数据自动上传功能,使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编辑的文档资料等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备份“云端”。此外,使用社交媒体传送涉密信息其实是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中传递国家秘密,切换到电脑端操作属于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因此,在使用手机时以下行为有泄密风险:

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使用手机对涉密文件、资料及其他涉密载体,涉密场所环境等进行录音、录像或者拍照;

将涉密信息导入微信、钉钉等社交媒体,并通过其传输发送。

四.群组聊天须谨慎,把握分寸勿涉密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得信息资料能够极快速地向大范围传播。任何信息一旦在群组发布传输,都有可能被他人引用、转发,立刻一传十、十传百,知悉人数短时间内呈几何级增长。一旦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内部敏感信息,泄密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原则上不提倡机关、单位使用微信群办公,因工作特殊、确有需要的,可以在控制范围内组建工作群,交流内容严格限定为周知性的一般信息。

五.公号发布须审查,注意甄别慎转发

微信公众号具有主动推送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功能,在推送信息过程中,未履行保密审查程序或者保密审查不严格,就有可能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随意发布。此外,微信公众号具有便捷的转发功能,由此导致的二次泄密较为严重,国家秘密扩散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因此,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等的管理,建立健全信息推送保密审查制度,指定机构和人员负责拟发布信息的保密审查,并建立审查记录档案。保密审查应坚持一事一审、全面审查,并综合分析信息关联性,防止因数据汇聚涉及国家秘密。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慎重对待分享和转发,严格核实信息来源,准确判断信息是否涉密,彻底阻断涉密信息传播的路径。

六.圈内分享须低调,拿捏有度勿乱晒

通过朋友圈或其他个人空间记录日常是许多人的习惯,但稍有不慎,就会被有心人通过蛛丝马迹和定位等掌握信息。

因此,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增强保密意识,在朋友圈等个人空间发布信息时严格将工作与生活区分开来,尽量保持低调,克服显摆心理,最重要的是不宜随意晒工作、晒岗位,避免因此而被“猎密者”盯上。

七.文件传输须安全,助手软件勿使用

文件传输助手既可以将文件、资料发送给好友,也可以在手机和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资料。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技术的隐蔽性与局限性,这种传输看似可控,实际上已经在互联网上留下了痕迹,即便作出清理,技术优势者仍能将其恢复。此外,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自动存储和备份功能,又加重了涉密文件、资料传输的安全隐患。

因此,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传递国家秘密,应当使用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通信设施设备,并采取加密等安全保密技术措施,切莫贪图方便通过连接互联网的文件传输助手等导入导出或者保存涉密文件、资料。

八.图文识别慎使用,切莫随意拍与存

通过图文识别类小程序,只需拍照上传图片或语音输入,便可实时地获取识别文字,给日常办公带来便利。但需引起足够注意的是,其本身属于互联网应用,上传的图片或输入的语音被发至小程序开发者的服务器内进行计算、识别,一旦输入的信息涉密,无异于在互联网上“曝光”。

因此,在使用手机时以下行为有泄密风险:

使用图文识别软件及微信小程序等对涉密文件、资料进行图文语音识别或者存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