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聊天室⑭|进入加速期 “国产科幻热”如何走得更远?
3月30日,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拉开帷幕。期间看度新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借势ChatGPT,以“元宇宙聊天室”为主题,推出“元宇宙聊天室”特别策划。邀请大咖做客元宇宙聊天室,畅谈行业发展变化。
近来,科幻题材或具有科幻元素的作品频频登场,影视界掀起了“科幻热”,今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也将于成都举行。3月31日,元宇宙聊天室邀请到了著名导演陆川、《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第九届金沙短片扶持计划最佳动画片获奖导演徐然,听他们聊聊进入加速期后,“国产科幻热”如何走得更远。
左一徐然、左二陆川、右二拉兹
看度新闻:今年国产科幻影片可以说是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请问在各位老师眼中,近几年你们看到了国产科幻影视作品的哪些新变化?
陆川:不仅仅是今年,其实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开始,甚至更早前,就有导演开始探索科幻片了。包括当时冯小宁导演的作品《大气层消失》,里面探讨的话题既严肃又尖锐。当然,真正让科幻作品以产业的形式引起大家瞩目,在普通受众中掀起热度,我认为还是始于《流浪地球1》,这部影片做得非常好,甚至把中国科幻片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今年,《流浪地球2》和《三体》相继上线,可以说,中国科幻影视又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新跨越。
看度新闻:其实陆川导演您自己也做过很多的尝试,从《九层妖塔》到累计播放超2.5亿的《星夜归途》,还有被大家期待的《749局》,在探索的过程中,您有遇到过什么比较难的事情吗?
陆川:最难的还是疫情三年,这期间,整个影视行业就像进入了“寒冬期”。但中国电影行业和其他行业是相互连接的,是“互为一体”的,宛如“一叶之秋”,我们不可能摆脱大的经济环境、大的历史周期,独善其身。2019年,《749局》这部电影刚杀青就遭遇了疫情,后期制作陷入困境,如今我们正努力将它完成,希望能在今年和观众见面。当然,对于电影而言,其实外部环境如何都是次要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身的表达,尽可能地找到最合适人物、语言,讲好故事、做好作品,这时候,和自己交流的过程就很难。
看度新闻:三位老师都和科幻这个话题很合拍,那么在你们看来,什么是科幻?什么又是科幻作品呢?
拉兹:从初始源头看,科幻其实和现代科学发展同步,其反映的是在技术背景下人和整个社会的变化。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技革命,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幻反映的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技术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很多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陆川:科幻作品大部分反应的是人们当下的焦虑,大家把现实的情绪通过作品的形式投映到了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在我看来,电影就是要表达焦虑,它是人类对自身及社会的一种探究和审视。90%以上的科幻电影将镜头对准“技术灾难”,既反映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也剑指技术可能引发的灾难,将人们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担忧、对未来不可知的焦虑具像化,让我们正视生存问题,也指引我们解决生存问题。大家都说,好像每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但现在,更多人偏爱“科幻梦”了。我也很开心,有这么多年轻导演喜欢并愿意对这个题材进行深度表达。
看度新闻:徐然老师有部作品获得了最佳动画片奖,但我们了解到其实您也尝试过拍摄科幻类型的短片——《黑河》,这部短片还入选了2023年戛纳短片角,当时为什么会想要尝试科幻主题的电影呢?
徐然:我心里也有一个“科幻梦”,那段时间一直在看科学类的纪录片、书籍等,完全被宇宙的奥妙、人与宇宙的关系震撼到了,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好像都被颠覆了,所以就特别想尝试一下科幻题材。
看度新闻:就像拉兹老师提到的“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科幻小说能够拍成电影”,大家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被影视化呢?
陆川:站在行业角度来说,除了有全新的科幻概念外,我们更希望看到这个科幻作品里有人物、有故事,如果一本科幻小说,既对未来有非常深度的写照,其人物故事又刻画得很生动,这样的作品影视化就很有意义。
拉兹:从内容上看,很多科幻作品如《流浪地球》等,只是视觉奇观的一种类型,它是以高科技先声夺人,让观众深受震撼。另外,还有两类科幻电影也很重要,一类是反映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如《生化危机》等,另一类是反映哲学问题、人类社会本源问题的,如《男人来自火星》等,若将这些影片“回归”于文本、小说,大家就会觉得,必然需要加入大量故事情节、人物内容。那是不是长篇小说就适合改编了呢?在我看来也未必,很多好莱坞经典科幻作品就改编于中短篇小说,特别是菲利普·狄克的作品,他们会根据影视的规则和规律,将小说进行再创作,赋予其“视听灵魂”。反而长的小说更适合改编成剧或是若干部电影。
徐然:2021年被认为是元宇宙的元年,在元宇宙时代下,虚拟和现实高度交融,想知道作为一位成熟的导演如果拿到一个元宇宙背景的题材会从怎样的角度去进行切入和表达?
拉兹:科幻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现实世界,进入现实世界之后,它就不再受科幻本身定义了,而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资本、社会需求等,每一个受众可能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科幻的概念一旦进入影视作品,就需要解决人的忧虑,就如《三体》描述般,它可能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更好地看到未来。不管是哪种技术概念,电影要反映的就是“人类该如何理解快速变化的未来”,以及把刚才我们提到的“对未知的、黑暗的、虚无的恐惧”具象化,这种具象化能够消解我们内心的恐惧,同时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时,也能更多地对未来进行思考。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当下或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内心需求,是一个电影人在创作科幻电影,或是一个作家在进行科幻小说写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陆川:作为一个技术,元宇宙本身不构成作品,它要和人类社会结合起来,使之更具化,比如《1号玩家》《阿凡达》等,虽然属于科幻电影,但它们最终探讨的还是人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