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② | 深入成都无人区 打开野生动物的影像“盲盒”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从大自然中走来,又在敬畏自然中繁衍生息,代代相传。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为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栖居于此的人们也享受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望新时代新征程,当前,成都正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区域,也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迁徙繁衍的关键区域。过去一年间,看度记者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持续跟踪拍摄,记录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动人故事,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互为“靠山”,保护与发展相互依存的美好画卷。新年伊始,看度新闻推出《靠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3开年融媒体策划。让我们以山为名,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见证人与青山的双向奔赴。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地带和大熊猫保护的中心地带,还是我国陆地范围内的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县市,面积1459.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1145.01平方公里。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的最深处,有一带名叫金沱的“无人区”。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动植物,2022年3月中旬,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二郎庙管护站的巡护员杨良坤和同事们在管护站站长芶安然的带领下,徒步6小时抵达金沱,在这片从未有过野生动物影像数据的原始森林里,安装了红外线相机。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二郎庙管护站站长芶安然正在查看红外线相机

春去秋来,成都平原满是丰收的喜悦,巡护队安置在金沱的红外线相机也到了“收获”的时间。二郎庙管护站组织了一支19人的巡护队,经过8小时的负重徒步,再次抵达这片无人区。这一趟,他们除了要取回之前的影像数据,还要新增40台红外线相机。

巡护队员们搭建的临时帐篷

每每遇到长距离巡护,大家通常会带上这样的简易帐篷与睡袋。山中气温低,巡护队便用石头压住帐篷边缘防止灌风,许多个寒冷的漫漫长夜,他们都靠着对这片山林的热爱度过。夜宿金沱,远远望去,帐篷的颜色在森林中显得有些突兀,但却恰如巡护队为这片森林带来的生机,充满鲜活色彩。

巡护员们宿在山谷中

跋涉整日,精疲力竭,一夜无梦。清晨来临,巡护员们小心翼翼地将个人物品悉数收走,又继续在爬山、下山中循环往复,走走停停,除了记录沿途的动物活动痕迹,还要修复被自然灾害破坏的植被。当他们穿行在森林河谷中,顾不上道路艰险、路途遥远,只顾兴奋地寻找红外线相机。

巡护员们正手脚并用,向上攀登

随着一台台相机被打开,鬣羚、毛冠鹿、黄喉貂、亚洲黑熊等保护动物的身影被记录其中。巡护队里“腿脚功夫”最好的杨良坤和同事郭卫,这次主动承担了距离最远的一条巡护线路。远行的他们,亦有惊喜的收获,不久,对讲机里传来杨良坤欣喜的声音:“看!这是大熊猫!这是大熊猫!”站长芶安然形容这种时刻“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现在屏幕里的,是哪种珍稀“神兽”。

巡护之路,并非坦途

随着所有红外线相机的收回,8个月的等待有了回音,无人区金沱终于有了第一批野生动物影像资料,这对后续的研究保护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两百多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的到来导致大量生物灭绝。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的山地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庇护所,令众多孑遗物种得以留存至今。如今全国87%的野生大熊猫都生活于公园中,而大熊猫也被称作伞护种,因为在它受到国家公园的保护同时,就像撑开了保护伞一样,也保护了小熊猫、川金丝猴、雪豹、云豹、林麝、羚牛、朱鹮、红豆杉、独叶草、珙桐等其他奇妙生物。

野生大熊猫的繁衍受到国家公园庇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将过去原本零散的保护区整合为一,进一步推进栖息地修复,让生活于此的野生生物得以进行更大范围的基因交流,建设起了真正的国宝家园,也实现了从“人进猫退”到“人退猫进”和谐共生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生命正在“用脚投票”,在近几年的巡护中,杨良坤发现,不少动物下山觅食时,一年比一年更接近村庄,更接近人类。

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红外线相机拍摄的斑羚影像

大熊猫国家公园,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四川羚牛影像

大熊猫国家公园,红外线相机拍摄的金丝猴影像

人与自然,正逐渐相互靠近,正走向和谐共生。

国家公园成为生物繁衍的靠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终将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