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① | 曾经大山深处的狩猎者 今天国家公园的“铲屎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从大自然中走来,又在敬畏自然中繁衍生息,代代相传。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为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栖居于此的人们也享受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望新时代新征程,当前,成都正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区域,也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迁徙繁衍的关键区域。过去一年间,看度记者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持续跟踪拍摄,记录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动人故事,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互为“靠山”,保护与发展相互依存的美好画卷。
新年伊始,看度新闻推出《靠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3开年融媒体策划。让我们以山为名,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见证人与青山的双向奔赴。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时间回到2021年12月的某一个清晨,整座城市仍在酣睡,在都江堰市龙池镇雾气缥缈的森林中,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二郎庙管护站的巡护员杨良坤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今年54岁的杨良坤,土生土长于都江堰,是二郎庙管护站年龄最大的“师父级”巡护员。
故事的开始,他是一名猎人。11岁入山林,杨良坤说,那时不管是打猎也好,砍树也罢,为了照顾瘫痪的父亲与家中姊妹,他只能使尽浑身解数,挣点辛苦钱。“这山上的猎物,除了熊猫没有打过,我都打过。”从小,杨良坤便“靠山吃饭”,也因此拥有了丰富的野外经验。
故事的后来,他自愿交枪,改“邪”归正。因熟知山路,他开始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当起了进山向导。2015年,当地自然保护区招聘巡护员,杨良坤报名参加,从曾经捕猎动物的猎人变成了守护大山动物的“铲屎官”。平常,杨良坤有六条巡护线路,短有六、七公里,长则超过二十公里,主要工作是防火、防偷猎,发现和记录珍稀动植物。“这就是藏酋猴的粪便,这段时间它就要下(山)来,吃厚朴的籽。”“这是岩牛,书名鬣羚的脚印,你看,这些草都被鬣羚吃了。”只需看一眼,杨良坤就能分辨各种动物的粪便和脚印。偌大的森林看似无路,但杨良坤的巡护之途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巡护员杨良坤
国家公园建设的第一年,巡护员杨良坤每月巡护里程都不低于120公里。像他这样用脚步丈量国家公园的巡护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有很多。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他们共开展各类巡护2194次,总计6324人次,共完成栖息地修复60070亩。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双腿,留在巡护地的是一张张汗水浸渍的脸、是一步步深深浅浅的脚印。
巡护员杨良坤
新的生活改变了杨良坤对“靠山吃饭”的理解,他觉得,看事要看得长远,有一天动物不再来了,树木砍光了,那才是最大的损失。现在,这片山林真正成为了杨良坤的靠山,赋予了他新的使命:与熟悉的大山为伴,以国家公园巡护员的身份保护自然、守护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