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成都实践 | 第八集:问需于民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景回顾十年成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亮点,真情真感见证新发展理念实践伟力。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倾力制作十集融媒体综述报道《非凡十年 成都实践》。
0点,成都锦欣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发出第一声啼哭;
凌晨2点,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柴米油盐准备走向千家万户;
凌晨5点,建设北路三段,环卫工人肖桂蓉开始清扫街面;
清晨7点,天府粮仓大邑核心区,超级稻“川康优2115”突破亩产809.6公斤的新纪录;
早晨8点,成都地铁全网配“无障碍渡板” 方便“轮椅乘客”;
早晨9点,成都市实验小学文苑分校,正在进行武术晨练;
上午10点,成都平景苑小区,老旧院落改造坝坝会正在进行;
上午11点,天府绿道锦城湖公园,市民划艇骑车跑步;
中午12点,抚琴面街特色街区,吃面成为成都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的镜头记录了成都最平凡却又最幸福的时刻。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以全国排名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了全国排名第四的人口数量。但成都如何回应这些村民、居民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公共服务?如何为这么多人打造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幸福之城的?我们需要到烟火气的城市中去寻找答案。
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光荣片区有近五万居民,大部分为当年南下的工人,他们保留着传统的面食习惯。作为成都中心城区的老街区,抚琴街道办在老街改造时按照居民的习惯和意愿,挖掘放大了面食特色,形成了一条吃面的特色街,一百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面食小吃令人眼花缭乱。
一碗面、一个锅盔,是我们最平凡朴素的需求,也是生活中的小确幸。面街是一个缩影,吃、住、行,学、医、养,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是如何去回应人们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公共服务,打造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幸福之城呢?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教育正向着更公平更优质迈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问需于民的重要体现。家住青羊区新城的李璐璐,为女儿选择了去年刚建成启用的泡桐树小学桐欣校区,每天送孩子上学只需要步行十分钟左右。
“我是来自外省的蓉漂,是在附近做一些科研工作,刚搬过来的时候看到周围没有什么学校,也比较担心小孩的教育问题。”李璐璐告诉记者。她表示曾经跟市政府反映过相关问题,没想到不久后附近的规划里就有了泡桐树小学 。“小朋友在这边上了一年学之后非常喜欢这个学校,同时我也看到了周围还不断有新的中学建起来。”
一墙之隔,石室中学特有的帽檐式建筑已经显露出来,李璐璐对于女儿将来的初中学校心里有了底。名校分校、校区与本部校区教师互动、资源共享,以及集群式办学,类似模式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孩子们不仅能就近上学,而且能上好学校。
如今成都的学校里各种有趣的课堂已经是“标配”,“双减”“优质教育均衡”这些关键词回应了成都市民迫切的民生关切。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冉洁莹表示, 青羊区建立了“区管校用”“选培管用”的人事制度,创新了教师资源配置,流动机制,还设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使区内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使校际师资水平更加均衡,持续建成一大批家长放心、社会认同、人民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百姓有所需,政府有所应,在成都,教育正向着更公平更优质迈进。五年来,成都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000余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16所,新增学位59.4万个,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可申请积分入学,妥善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成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提出了覆盖全域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成都市民构建更加完善、更有品质、服务全体学习者的现代教育体系,让更多人通过知识成就出彩人生。
聚焦“一老一小”
打造“全龄友好包容社会”
与回应市民对教育需求一样,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都重点关注了民生领域,如何促进民生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家有优教、病有良医。在高新区锦城社区,这里的居民不用走出辖区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来自华西医院提供的健康服务。成都首个“华西系”资源整合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川大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原主任李双庆担任负责人,李双庆不仅亲自坐诊,还负责培养社区医生。
如今李双庆是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他说:“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有华西医院,同时还有华西第二医院,所以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华西系列的。我们希望把这种技术通过多种机制下沉到基层的医疗机构,打造技术、能力和服务都能够让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医疗机构。”
住在锦城社区的居民李国寿表示,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今天在这里复查遇到华西的医生,让我少走路,也不需要挂号。”
除了十五分钟“健康圈”,在这个社区综合体里,还有长者之家、婴幼儿之家,社区公共设施可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全市60岁及以上老人和0-14岁儿童占人口比重分别为17.98%、13.28%,聚焦“一老一小”,打造“全龄友好包容社会”,也是成都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按照计划,到2022年底,成都将实现街道层面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
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医养事业部总监韩静说:“我们做到了老人一人一策的定制,服务十五分钟生活半径,如果居民在家门口有需求,我们即时响应,即刻提供服务。“
增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答卷”辐射惠民“温度”
急难愁盼的问题用心办,事关发展的事用力办,既问需于民,更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在成都,重大民生项目、民生工程都会采取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建议。
2021年,作为党委政府与市民群众的“连心桥”,成都“12345”热线平台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593.7万件,诉求解决率与群众满意率均超过90%。截至今年10月9日,已受理群众来电已超730余万件。
据成都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处长李振之介绍,今年以来成都市幸福办项目统筹组以项目为抓手,聚焦群众民生关切,破解民生难题,建立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清单化责任化抓实抓细民生项目,较好地推动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项目的成势见效。“1-8月完成投资96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4.8%,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李振之说。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由政府补贴,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2798台;十年来,累计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16.5万余套;高品质完成4945个老旧小区改造;城市轨道交通单日运营载客数增加140倍;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倍,2021年,成都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民生支出1501. 6亿元,占到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67.1%……
一组组民生数据、一项项民生实事,成都“民生答卷”辐射的是惠民“温度”,标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刻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根本遵循,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成都,一幅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所扶,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美丽画卷正加快绘就。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雷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