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成都实践 | 第九集:圆梦小康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景回顾十年成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亮点,真情真感见证新发展理念实践伟力。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倾力制作十集融媒体综述报道《非凡十年 成都实践》。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新起点上,中国开启了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向着目标出发,成都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全面乡村振兴的“新赛场”?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间地头来寻找答案。
农业生产兴古蜀,岷沱二江,奔涌出峡,冲积出广袤的成都平原。
十月上旬,成都的秋收工作进入收尾时刻。一粒粒种子,在春天种下希望,在此时迎来收获:
俯瞰新津,这里曾中产出长江中下游的第一捧水稻,稻浪翻滚,主题稻田画铺陈在天地间喜迎盛会;
眼观双流,太空稻“锦优90”上天入地,缩短生长期,助力小麦“争茬口”;
西望崇州,一台台“铁牛”欢奔,天府粮仓高标准农田产量再上新台阶。
秋收忙,放眼成都东南西北,农民兄弟的心气倍儿足,手捧稻谷,喜上眉梢!
一粒小小的稻谷有多重要?
金秋十月,天府粮仓丰收的
不仅仅是一粒粒饱满的粮食
更是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国底气
在崇州的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汗水农业正在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变。新农人们早就会运用像卫星遥感、自动化育秧、 植保无人机等等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两百亩稻田,采用两台大型收割机同时作业的话,不到两天时间就可以做到完全颗粒归仓。
“今年我们种了2000多亩田的水稻,2000多公斤(亩)水稻全程只有三到四个人管理。”崇州市种植户杨福明口中的“方便省心”,正是来自于身后这一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2012年,崇州市开始建设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将零碎田、坡凹地平整成大平田。十年间,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稳稳地修到了田间地头。
“小田变大田以后,它的田埂全部变为耕地了,第一面积增加了,第二好管理了,第三我们施肥都用无人机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崇州市种植户杨福明满满的自豪:现在正是收割期,基本上马上就要收完了,产量有1000多吨,每亩大概630公斤左右。
今年9月,四川崇州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三块实验田里产出“超级稻”, 亩产近800公斤,相对普通优质水稻的亩产,高出了180多公斤。
粮食稳,天下安。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
2021年成都市粮食产量达230.6万吨,连续6年站稳200万吨台阶;建成高标准农田358.0万亩; 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8.5万千瓦,约为2012年的1.3倍。搭乘着农业科技的翅膀,粮食产量升起来,农民日子好起来。而天府粮仓稻香环线又与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相连,秋收过后,链接的是又一年赏花节的到来。
成都以西,稻穗金黄,以南丘陵,正是青葱翠绿。这一片苍翠之下,掩映的正是当地人致富的秘密。
一颗小小的猕猴桃能够聚集多少财气呢?
蒲江县十万亩的
猕猴桃种植基地给你答案
去年蒲江县的猕猴桃
种植产量超过了12万吨
品牌价值超过127亿元
一颗小小的果实在希望的田野上
打造出了大产业
眼下,在蒲江县西来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内,一串串圆滚滚的猕猴桃已经挂满树梢,几十名村民正在采摘、分类、称重、搬运。蒲江县猕猴桃种植基地电商负责人曾曾一边帮忙搭把手,另一边发来订单的手机也响个不停。这位95后学习电子商务的女孩,在2014年毕业后便选择回村,走上了乡村创业路。
依靠优质的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猕猴桃种植,丰富的种类与无农药的经营理念,很快就使得蒲江猕猴桃在众多的网店上脱颖而出。曾曾尝到了甜头,立马组建运营团队,做自己的品牌、做出蒲江的生态文化。她说:“也是摸爬打滚了很久,然后吸取一些经验然后慢慢的壮大起来”
“叔叔阿姨们从早忙到晚,每个月的工资说不定比我还高!”曾曾介绍,位于铁牛村的一个仓库大概有40多名员工,能解决周边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既让当地村民们的钱包钱鼓起来,也让自己收获了一份事业。
几十年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如今,随着乡村巨变,农村不仅开始吸引着像曾曾这样的年轻人回村创业。近年来,铁牛村,聚集起了一批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50多名“新村民”, 他们与老村民一同投身村庄的建设,带来新的活力。
据曾曾介绍,新村民的到来给了他们线上销售的新思路,通过线上销售,猕猴桃名气打出去了,再加上这边在搞旅游建设,很多人会来到这边来采摘猕猴桃,买的人越来越多,线上销售也越来越好了,2021年销售款大概是在六千万元左右。
订单从几十单到现在的上万单,发往的城市从成都周边到北上广。现在,曾曾的电商配送订单每天出货在5000单左右,不仅带动了自己和村民就业与收入的提高,也吸引了周围的村落前来取经。现在,只要村里有谁家水果需要销售,她都会第一时间帮忙。
“事业做起来了,也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让家乡好起来了。”曾曾向记者表示,回乡后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运用起来让她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作为一名95后党员 ,有这一份责任和义务去帮助村民们。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成都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向全市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此后,大批规划人才扎根乡村沃土,为成都乡村建设“把脉问诊”,一批如铁牛村、明月村这样的网红村应运而生。近年来,成都通过不断构建宜居生活场景和多元消费场景,吸引了大量资本、人才、游客向农村聚集,带动民宿、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十年间,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8缩小至1.81。
一面旗帜的颜色能有多鲜艳?
一起去成都的战旗村寻找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里的评价是 :
战旗飘飘,名副其实。
率先敲响了四川省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第一锤的战旗村
一直都是四川省乡村振兴当中的明星村
尽管曾经多次来到战旗村采访
但是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变化
值得我们记录
在战旗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里,43张村民的笑脸照片,围成了一个爱心。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带着记者走到了百米外的“乡村十八坊”,见到了“笑脸墙”上的主人公之一:酱油坊的经营者刘畅。
“钱包鼓了哇,笑容就自然就多了撒!”刘畅向记者表示,在这儿开酱油坊让他非常有成就感,“有些顾客专门驱车100多公里跑过来打一瓶酱油,我感觉心里很舒服 ,还能带动当地村民的就业,生活感觉非常的幸福。”
为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副产品销售,鼓励匠人们放手经营,2018年,战旗村打造了“乡村十八坊”,村集体只收取营业额的10%作为租金。采取前店后坊的形式,把传统的老工匠们召集起来、把老一辈的手艺重视起来,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从“乡村十八坊”购物出来,脚步向左转,就能看到村上新打造的露营基地。在这儿不仅可以露营、烧烤、游玩, 还按照红色战旗、绿色乡村、幸福家园的总体定位,对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建了“初心馆”,游客来了之后又多了一个打卡的好去处。
“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四年多以来我们还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李光菊介绍到,2021年,战旗村共接待游客约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69万元。下一步,战旗村将把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田园景观化、生产景观化,持续把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
以美丽丰收为底,农旅深深融合,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入乡村。十年间,成都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126元,是2012年的2.4倍。
眼下,新的变化正在发生,成都正聚焦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部署推进,聚力走出一条具有都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雷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