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又有新期待

在7月23日举行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要“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其中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这意味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又将迎来新的起点和方向。未来,成都在优化城市功能形态,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方面又将有哪些值得人们关注的新期待?

7月25日,在成都市委召开的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对此进行了解读。

杨小广表示,公园城市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创造普惠共享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目前,成都已经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14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5万亩,建成各级绿道4780公里排名全国第一,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1577条,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生态指标稳步增长。

他介绍说:“此次全会,市委提出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其中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青山绿道蓝网”是一个比较具象的概念,旨在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锚固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和谐统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努力绘就“身在公园、春暖花开”幸福场景,让“像成都人一样生活”成为价值认同,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靓丽名片。”

青山为底,主要以龙门山、龙泉山等自然山体构筑公园城市竖向景观、立体画卷,规划布局望山视线通廊,实施“青山”修复行动,重点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高品质城市绿心,今年底前修复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5万亩、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1.5万亩,至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25万亩,努力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常态。

绿道为轴,主要以天府绿道串联城乡社区、贯通公园林盘、链接江河水网,实施“绿道”建设行动,构建16930公里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今年底前建成各级绿道5000公里、至2025年突破10000公里,实现路线成网、功能成势。目前,正重点推进绿道体系中的环城生态公园和锦江公园建设。

环城生态公园跨经12个区、辐射人口1300万,从城市生态隔离带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公园,我们将它比作赋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超级绿环”,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贯通全城的无障碍慢行和骑行系统,有效补齐中心城区文化、体育等公服设施短板。同时,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周边规划建设100个未来美好生活社区,优化人口分布,提高生活宜居性,丰富市民美好生活场景。今年底前将全面贯通100公里一级绿道,串联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等16个重要节点,基本实现筑景成势。

锦江公园跨经7个区、辐射人口900万,历经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变迁,逐步演变成为都市滨水公园,我们将它比作串联成都千年历史文脉的“翡翠项链”,建成后将实现沿线170处景点和林盘“串珠成链”,拓展滨水开敞空间20万平方米。今年底前将基本贯通锦江绿道,完成锦江子街巷综合提升改造95条,开通锦江水上游线10公里,努力再现“门泊东吴万里船”旷世盛景。

江河为脉,主要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实施“蓝网”建设行动,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构建“一核一环、三江九带、三级四类”天府蓝网格局。今年启动都江堰精华灌区、邛崃白沫江等9个项目,建设100公里示范蓝网,至2025年,打造精品蓝网发展带1000公里,努力再现“三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灵秀画卷。

看度记者:冯天赐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