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万亿产业集群怎么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进展如何?解答来了

成都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怎么建?成都制造如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最新建设进展如何?7月25日上午,在成都举行“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回答了记者的有关提问。

在7月23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成都将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产业地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那么,成都制造是如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的?具体的工作着力点是什么?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介绍说,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制造将聚焦城市战略目标达成和城市核心功能实现,立足成都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梯度发展培育,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支柱产业要着力能级提升,这是我们的基本面也是我们的压舱石。锚定世界级,形成强支撑,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工业软件等一批细分领域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要着力产业创新,这是当前我们城市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增量。培育增长点,形成新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前沿医学、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医疗美容、国潮汉服等产业,力争形成一批产业地标。

未来产业要着力创新策源,这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方向和核心的竞争力。抢占新赛道,形成新引领,重点探索布局区块链、量子互联网、分子诊断、光芯片、合成生物等。要瞄准中长期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向,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同时,将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两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因此,成都将立足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发展目标,重点从两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方面,以技术创新驱动引领产业提能升级。一是补短板,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领域攻坚突破,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关键产品、关键装备、关键工艺的国产化替代,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二是锻长板,聚焦消费电子、新型显示、交通装备领域持续创新,强化技术优势,扩大规模优势,巩固提升领先地位;三是提能力,聚焦成都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本地供应商培育计划,开展“主配”牵手行动,提高重点产品区域配套率。

另一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智能新工厂建设。推行工业企业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免费诊断,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工厂、柔性工厂、共享工厂,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创建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链主企业建设用户直连制造平台,推行定制生产、柔性生产和互联生产,促进生产消费的双向赋能、同步升级。三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加快形成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国家级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加快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智慧物联等领域的数字技术创新,加强“云联数算用”的要素协同和“芯屏端软智网”的产业协同,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推动数字技术多行业融合渗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四是加快推广绿色制造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氢能、光伏、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产业,创新打造绿色化产业场景,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碳中和实验室,加快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成都在绿色制造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做出应有的示范。

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成都建设科创中心的主阵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自启动规划建设一年多以来,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对此进行了回答。

一年来,成都不断优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空间、载体、功能布局,加快引聚高端资源要素,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探索完善运行管理机制,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切实做好科学城顶层设计。我们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总体成型、五年能级跃升”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科学城中长期规划和“十四五”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人城科产”高度融合、科学特征明显、环境绿色人文的国际一流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党工委和管委会也获得中央编办批复设立,并于今年6月7日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科学城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

全力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大力聚集布局大装置、大平台、大机构、大团队,截至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中成都科学城已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6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1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6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43个,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基础条件设施逐渐完善。

启动组建天府实验室。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3大领域,启动组建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天府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于今年6月7日揭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即将挂牌。

加快引聚高端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户新经济活力区,以“揭榜挂帅”形式启动建设“岷山行动”计划首批6个新型研发机构。国家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等高能级创新项目落地未来科技城。生命科学创新区组建运行生物医药国际平行实验室,突破生物医药领域关键瓶颈技术12项,6个创新平台获得国际认证。投资100亿的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落地建设,华为成都智算中心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

经过一年努力,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和主体功能初步形成,进入了加快成形成势的发展新阶段。下一步,成都将进一步聚焦创新策源核心功能,加快出台科学城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及专项支持政策,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大力构建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

一是聚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高起点建好天府实验室,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国家级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硬核科技支撑,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聚焦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量子互联、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赛道,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信息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算力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推进产业能级跃升,塑造城市核心竞争优势。

三是聚焦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在新型举国体制、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人才引进、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打造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同时扩大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建设国际创新人才服务港,加快打造“绿色、科技、人文”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科学家园”。

看度记者:冯天赐

版面编辑:何佳昕

责任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