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组织小调整 通行效率大提升

在城市交通的庞大网络中,有一类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神经突触”——道路交叉口。它们是不同方向车流、人流的交汇点,是次级道路“毛细血管”与主干路“主动脉”的连接枢纽,更是决定整个路网“血液循环”是否通畅的关键阀门。自从全市拥堵点治理工作启动以来,成都交警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秉持“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效益”的理念,持续推动路口精细化交通组织的提升工作。近期,在武侯区佳灵路与中环路交叉口实施的交通组织调整,通过三项精细化管理措施,成功将该路口早高峰车速提升133%,晚高峰车速提升144%,充分展示了城市交通治理的“绣花功夫”。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4/02/d2671428-9410-4449-ad24-20b4dff70c16.png

佳灵路路口南进口为两车道铁路跨线桥,过近的停止线导致车辆经跨线桥后需短距离内通过车道进行转换,车辆由此相互交织干扰,成为制约路口通行的重要瓶颈。结合路口110米×120米空间布局,成都交警精细调整路口停止线设置,将东进口停止线前移17—26米、西进口前移6—17米、南北进口分别前移12—14米与10—14米,增大路口车辆变道空间,并采用“斜切式停止线+复合待行区”设计,在路口内构建“梯形直行待转区+平行左转待转区”复合空间。这一调整有效缩减车辆起步反应距离,形成“短路径、无交织”的高效通行结构,实现“走得更短、过得更快”的治理目标。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4/02/f79c7a4e-2354-4276-a63b-9e00844929c4.jpg

通过流量数据分析,成都交警发现路口现有车道设置已不适应日益增长的车流需求。对此,成都交警采用“中心线偏移+车道微缩”交通渠化措施,在南进口、西进口各新增1条左转车道,北进口增设1条直行车道,同步将周边路段的公交专用道调整为“直行右转混合车道”。调整后,高峰期路口通行车辆每小时可增加约1200辆,解决了左转车辆排长队与直行车辆交织的矛盾,实现“转弯车少等待、直行车多通行”的优化效果。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4/02/70c874c0-f279-43db-9514-bb101a307136.png

针对机非混行的安全隐患,成都交警结合重新调整后的路口条件,在路口四角新建安全岛,推行“岛前机动车右转、岛内非机动车等候、岛后非机动车右转”的三级分离模式。这一设计不仅消除了治理前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右转时的交叉干扰,更通过空间分区实现“机非分流、安全顺畅”的通行秩序。

/data/storage/Upload/kd/2025/04/02/3404bcf3-314c-4445-816b-d7db8b17fe6f.jpg佳灵路路口拥堵治理措施实施以来,通过停止线角度微调、车道宽度毫米级优化、安全岛位置精准布局等“微改造”,实现了通行效率的“大跃升”。数据显示,佳灵路路口拥堵指数从2.78降至1.4,降幅达49%,达到畅通水平。其中,进城方向早高峰车速从10.7公里/小时提升至24.9公里/小时,晚高峰从12.7公里/小时提升至31公里/小时,实现车速翻倍的治堵成效。

成都交警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监测路网流量变化,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推动区域交通治理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升级”迈进。

图片  成都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