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 奋斗者说:用竹艺点亮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一年后,成都有何新变化?2019年2月12日-2月18日,看度客户端、CDTV-2、成都7家区县电视台联合推出《牢记嘱托 奋斗者说!》系列主题直播,用7天深入7地开展7场网络直播,走进基层一线,由他们给你讲讲奋斗在成都是怎样的感受。

今天直播的第二站,我们走进崇州道明竹艺村,这座被建筑带火的成都“网红村”,其“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是成都乡村振兴的一片重要试验田,今天,这里的故事由奋斗者讲给您听……

道明竹艺村俯瞰图

杨隆梅:竹艺村如作品 竹篮打水不会空

道明竹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在竹编博物馆见到了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杨隆梅。从几百年前使用的制作工具,到老一辈手艺人制作的竹编天坛,再到她亲手创作的融入了成都元素的“熊猫花瓶”,道明竹编的历史她信手拈来,这些都是竹编匠人智慧的结晶。

竹编博物馆内景

现场,杨隆梅还向记者“解密”了“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看似普通的竹编手工艺品竟能当鱼缸使用。“以古典的面容演绎新的时尚,竹编手工艺做出来的不光是普通的农用产品,也可以是洋气的新式居家用品。竹艺村就像这些作品一样,不仅竹篮打水不会空,还会随着不断的发展,打出一个金饽饽,让每一个在竹艺村的人都受益。”杨隆梅一路娓娓道来。

杨隆梅向记者讲述竹编艺术

胥念勇:竹艺村打造起来了,在家里也能挣钱了

因道明竹编而闻名的道明竹艺村,在“文化延续未来,艺术点亮乡村”这个核心理念的引领下,结合乡村振兴,着力营造“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的新中式川西林盘。

如今,村里随处可见售卖竹编的摊位,而这些摊位的摊主大多是本地的村民。从小在竹艺村长大的胥念勇最近也摆起了摊位,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着力打造竹艺村以后,道路、卫生、环境等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来游玩的人也多,就把以前的老竹编编出来卖一些,增加收入。”

村民胥念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在这些竹编中,“竹蜻蜓”是最受游客青睐的竹编产品之一,因为看起来小,任意给它一个支撑点,它就可以保持不掉,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据了解,竹艺村的竹编产品就有3000多种,并多次出国展出,现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竹蜻蜓。看度客户端编辑 刘叶 摄 

如今,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现在不朝外面跑了,在家里也可以挣钱。”

胥念勇告诉记者。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闲暇的时候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将竹艺村的竹编文化经久传承,生生不息。

冯玮:建筑承载生活 生活衍生人文

竹艺村建成后,不仅本地居民回家了,还吸引了不少新居民的入驻,其中遵生小院,来去书院等等,给竹艺村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新的活力。踏足遵生小院,年味儿依旧十足,“掌柜”冯玮正在做着手工灯笼。

遵生小院,村民正在包饺子。看度客户端编辑 张强 摄

作为新村民的她,入乡随俗,不仅将传统的手工艺重新拾起,还带领村民一起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谈及竹艺村吸引她的地方,冯玮说到:“这里的建筑和人文对传统文化以及川西林盘进行原汁原味的呈现,所以我来到这里,希望长期住下去,新村民和老村民一起擦出更多的可能性。”诚如她言,建筑承载生活,生活衍生人文,竹艺村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性,让新村民带动老村民融合发展,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也是竹艺村发展的初衷。

冯玮和记者正在制作“财神”贴纸。

罗杨:依托乡村振兴 打造新中式川西林盘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竹艺村第一书记罗杨向记者讲述着“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从空中俯瞰,这个建筑的外形类似“无限(∞)”这个符号,形成两个极。阳极的经纬度正对隋朝修建的“白塔寺禅院”,阴极的经纬度正对王场镇的唐朝读书台道观,形成阴阳两极相融,佛道相融。这也体现了海纳百川,包容的胸怀,让我们的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传统美学与自然相融合。

竹里外景

从“竹里”出发,竹艺村火了!一大批游客涌入这个川西林盘氛围浓郁的村落。去年5月,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范例,竹艺村还代表中国农村,走进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罗杨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竹艺村依托乡村振兴的背景,打造新中式川西林盘。”罗杨告诉记者,“竹艺村始终以竹为魂”。因此在打造的时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川西民居和竹艺村本土的特色,要求“原生态,原住民,原住房,原材料”,在设计上不大拆大建。

竹艺村田园

竹艺村这种对生活本质朴素的追求,正是新式乡村的魅力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我们发展的目标,竹艺村的发展最终是要带领群众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现在这样的生活在竹艺村初步呈现,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罗杨向记者说到。

视频:刘叶

文字:张强 张琴

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