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讲述》成都人的活法 巴适·度之样度

什么是人生的真义?什么又是生活的意义?当温饱和安定不再是忧虑,人们才乐意去探寻这样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这个国家获得巨大而公认的成就之后,善于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又开始追问生活的本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一套温暖的、理性的、高品质的生活方法才能获得,并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产生蜕变。此时,一向以安逸、好玩著称,却充满文化创造力的天府之国,已经在全体成都人民的默契转变中逐渐回归一种充满理性克制,充满生活美学能够永续发展的文明状态。在生存之上人们以更有风度的姿态追寻人与周遭世界的和谐共生。从自然、生物、历史中获取生活的力量。

高级建筑师刘卫兵:川西林盘是史诗般的存在

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旁边一条只有成都人才知道的南溪,建筑师刘卫兵已经是第七次来到这里。

成都有句老话叫“养儿不如惜竹”,竹子对成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林盘”指的就是竹林和乔木盘绕的村庄。而成都为世人所熟知的众多生活标签都是源自林盘,林盘中的生态系统循环往复,既供养了人的生存需要也承载了人的经济生活。

高级建筑师刘卫兵曾获得全球建筑界最权威的奖项,从小在四川的林盘中长大,靠竹林溪水滋养了他的审美。然而,闲散的生态抵挡不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茅屋和瓦房在高楼大厦前黯然失色,川西林盘似乎落伍了。

2008年正是刘卫兵的建筑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刻,而一场汶川地震如醍醐灌顶般让刘卫兵认识到拯救林盘的必要性。在地震中,刘卫兵看到很多是墙倒屋不塌,而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框架结构,这也让他意识到对地震灾民的救助不能只是简单的“安置”,更应该借机恢复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作为全国较早进行城乡振兴的地区,成都为刘卫兵的设想提供了土壤。地震十年后,对川西林盘的保护和修复计划,列入了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十大工程”,预计到2022年将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的整治。

郑家院子便是在刘卫兵的帮助下改造成功的一个林盘。修复后的林盘没有单纯沦为城市人休闲度假的“景点”,也恢复了乡间生活的烟火气。“每次我到乡下,每次喜欢带着笔去画画,你会听见风声、蛙声和自然贴得很近。”对刘卫兵来说成都平原上的川西林盘是史诗般的存在,是可为全人类所共享的自然相处之道。

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尤:有一百万人成为鸟类爱好者,我的使命就结束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千多年前杜甫的诗句中,鸟儿就是优美风光的一部分,而生态改善的最好例证就是鸟类的增多。根据最新统计,成都的鸟种数量约占我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众多的鸟类催生了特殊的一群人——观鸟爱好者。

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尤便是这个圈子的名人,从2005年至今,沈尤由观鸟而识鸟,识鸟而爱鸟,爱鸟而护鸟,一直为生态保护奔走,他也见识了成都的观鸟爱好者从寥寥无几到成百上千的发展变化。在沈尤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喜欢上了鸟类,父子俩经常结伴外出观鸟。

目前,成都境内已经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青山绿水的价值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的升级。“有一百万人能成为鸟类爱好者,我认为我的使命就结束了。”这便是沈尤的理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哲学是成都人千百年来流传在血液里的记忆。

自媒体“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成都的大街小巷构成了城市的不平凡

“一筑一事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每一个建筑每一个故事,建筑既是物质的载体,又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学习建筑和城市规划出身的王牧之在创业后转型内容创作,经营着自媒体“一筑一事”。四年时间里,“一筑一事”共推送了近百座建筑,用图片和文字去解读成都这座城市的空间美学。

现在,王牧之要去往成都东南方向的三圣乡,这是一片绿意盎然又人情满满的城市后花园。“你深入成都很多小街巷、小空间、小建筑,才发现这个城市的可爱的地方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不平凡。”王牧之眼中的这些不平凡正是中国在经历二十年的急速城市化之后,停下脚步所进行的自我审视和自信表达。

从东到西、从南至北,成都的老工厂、旧仓库、宿舍楼、古廊桥……逐渐被喜新但念旧的人们改造成充满美感的空间,提高了舒适度,留下了老记忆。这些带着人情味的公共空间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激发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创造力。

设计师王亥:烟火味和时尚化的有机结合 让城市更新

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毕业生回到这个城市,从这个城市出走又回流的原住民带来了世界与本土的碰撞,也带来了新与旧的融合。王亥和他的崇德里正是这一溯流的完美例证。“我是五零后,出生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是春熙路的‘街娃儿’,就是街头少年。”在成都度过了青年时代后,1987年王亥去了香港,从职业画家转型成媒体人,又在中环开了餐馆。他喜欢不断的转向、归零、重来,一个偶然原因,他终于成为一个设计师回到了成都。

崇德里是锦江河边上一条60米深的残巷,王亥接手时只剩下3个院落和一个教工宿舍。地理上的巧合与废墟的衰败深深地触动了王亥,这是他半生漂泊后回归故里的完美契机。这个最近才挂牌的历史建筑混杂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重时间,老房子属于过去,商业功能是未来。

而王亥在进入崇德里那一刻见到的所有衰败,都被他保留了现在的痕迹。从崇德里开始王亥一口气做了6个项目,餐馆、茶馆、酒店、书店,现在他又瞄准了成都的东面,100年前成都商业的起点。成都的人情味、烟火味、市井味等为世人所熟知的性格标签,如今正在被各个行业的新老成都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所潜移默化的更新着。

国家一级马拉松运动员郑建:运动是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郑建是国家一级马拉松运动员,全马PB成绩是2小时23分,他是来四川读大学而留在这里的“新成都人”。入蜀十年,郑建用跑步见证了成都的绿色发展,从2017年起,成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铺绿”行动——天府绿道开始建设。

覆盖成都全域的20个区县,绿道远不止是一条路那么简单,将绿地、河流、公园乃至居民社区、文化中心串联起来,让人们在上下班的路上,在休闲的生活方式里能随时放慢脚步亲近自然,这也为像郑建一样的跑步爱好者们提供了绝佳的环境。“锦城湖一圈2.3公里,我们跑十圈,从一个人跑到带着一群人跑。”郑建希望把更多的专业运动知识传递给更多的普通人,越来越多的跑团也都是驻扎在各个绿道上、公园里。 

沿着绿道健身甚至在绿道度假正在变为成都人的新活法,近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也将把成都发源的摇篮——川西林盘串联起来。随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逐渐成型,这里也成为跑团一族的打卡胜地。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3公里的龙泉山景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在龙泉山东侧规划的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将打造“成都制造”的主战场。从此“两山夹一城”的成都将变成“一山连两翼”,“东进”战略将成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折点。

从只顾自身的舒适,到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追求发展的速度到更重视历史文化的价值。一群活法多样的人们不仅成就了生活之美,还激发了新的生活方式,更将为新型经济提供珍贵的养料和潜能。

编辑:陈轻语 张静雯

责任编辑:李育先

值班主任: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