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让更多人在欢笑中,爱上天府文化!

2020年1月5日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将迎来开播70周年的高光时刻

70年用声音记录中国

70年用声音记录成都

70年用声音见证辉煌

收音机响起的地方

总有故事发生

成都人的广播情结

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

收音机里听到身边事

主持人嘴里说的熟悉乡音

在电波中形成了

与现实生活格外贴近的文化圈

这种文化圈的感染力

是惊人的

很多成都人

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每天习惯性的

收听一档广播节目

进而格外关注

节目主持人的动向

然后

……

不知不觉的

就加入了“粉丝团”

在成都

有一个叫做“刚丝球”的

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

基本都是这样入坑的

他们所“粉”的

就是一位每天在节目中

为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

成都经济广播

方言系主持人

罗小刚

 

对,就是右边这位“热舞男子”

人物简介

你知道吗?在成都知名度颇高的罗小刚,其实是个“艺名”

罗小刚的本名兰勇刚,内江威远人,原四川台《方言社会》主持人。2009年正式加盟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小刚方言》主持人。从2011年开始,罗小刚结合个人语言特色开创“新派评书”成为多元发展的广播人。

 

上班早高峰

准时锁定FM105.6的《小刚方言》

听罗小刚操着一口内江威远方言

在节目里说学逗唱

已经成为很多成都人

“对抗”工作日的精神补给

不过除了电台节目主持人之外

他的社会身份也真够多的

电视主持人

新派评书演员

影视演员

还担任四川省饭店

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成都青年联合会委员

成都几所高校客座教授等职务

…………

 

但是你绝对猜不到

这样一位

在成都本地文化圈

知名度颇高的IP

是如何与广播结缘的

从“牛角收音机”到“小刚方言”

把时间回拨到罗小刚小时候

在他心里种下“广播梦想”

居然是一个

挂在牛角上的收音机

 

我是农村娃儿,拿一个收音机挂在牛角上听。从小就听小喇叭的故事、马大哈的故事。我从小就对广播充满梦想。但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小方盒里发出声音的人。听评书,听世界名著,听各种故事。

“牛角收音机”种下的兴趣

一直伴随罗小刚的成长

时间到1999年

大学毕业后的罗小刚

有幸到当时的四川电台健康之声

当起了最基层的热线导播

没错

几乎所有的知名主持人

最初都是从接热线的

“小白岗位”干起的

 

“刚式”懵圈儿

平时吃住都在台里的罗小刚

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普通话

并通过了普通话等级考试

并渐渐得到了进入直播间出声的机会

这个时候

成都本地文化圈强大感染力

再次发生了作用

当年我读书是在成都。读书就听吴言老师的《音乐无限》我还记得他的几个板块的名字《让月亮圆起来》我最爱参加这个节目。中午12点过到1点我们在宿舍就听吴言老师的节目。用校园电话201卡参加节目。那时吴言老师先录制一个故事的对白的角色,你就去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去发挥。发挥得好的就送奖品,那时我领了很多奖品。

当年

连小刚自己都没想到

学生时代

对成都本地广播的热衷

会为多年后

自己的职业生涯

埋下重要的伏笔

人这辈子啊缘分怎么能说清楚啊。后来我进成都台就是吴言老师起作用了。因为那时他已经是105.6的负责人。

一次偶然机会我碰到吴言老师,立刻摆出了一个小粉丝的崇拜。他也想起了我是当年他的小热心听众。我们聊的很投缘,大家聊着作为各自节目的观念感受,吴言老师就把我“招”进了成都台!进了成都电台之后,又把自己名字符号打在节目名字里——就叫《小刚方言》。

 

如今,《小刚方言》已经是成都家喻户晓的节目

“新派评书”彰显天府文化

从此

罗小刚每个早上

用他特有的威远话

在节目中和广大听众

摆生活、讲故事

谈笑之间形成了

标志性的幽默语言风格

 

“和刚哥一起主持,脸都要笑僵——这是罗小刚不同搭档们的共识”

作为天府文化的载体

方言的感染力不言而喻

它反映最真实的市井百态

能够最大程度带动

本地听众的共鸣

 

事实上

不同的语言区

都有本地语言所形成的

独特幽默形态

美国有Stand-upComedy

日本有传统曲艺“落語”

中国北方地区有大家熟悉的相声

而我们川蜀地区

则有以川话为独特载体的

“川派评书”

罗小刚则结合多年来

主持方言节目的经验

在传统“川派评书”的基础上

创新推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的

“新派评书”

我在搞评书,可能市面上有人会认为“某某人有广播以外的业务!还有就是有人觉得我“捡便宜。”因为会有些综艺节目会邀约。但我只是在尝试,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做一份贡献。

 

探索新派评书之路,罗小刚已经坚持了10年

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下

娱乐文化趋于同质

保持地域特色文化的活力

是很多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而罗小刚所坚持的

是探索方言文化

在传统评书艺术

与现代化传播舞台上的平衡

在新媒体时代

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更好的传播

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电台主持人的初心

不过抛去种种热闹的身份

罗小刚始终没有改变

一个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初心

在罗小刚看来

广播始终是他工作的一线

无论是探索

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载体

还是在节目中

演绎天府文化的创意性表达

罗小刚对于广播的未来

始终怀着一份愿景与期待

或许将来广播呈现的模式跟现在有区别,但觉得不是说今后就没有电台,没有主持人这个职业了。我觉得网络将给电台带来一个更正面更新生的时代。或许就在我们这些工作者中慢慢酝酿。

 

70年岁月

广播节目陪伴成都人

走过了生活的各个篇章

而在今后的岁月里

广播依旧会成为

成都本地文化的载体

以更加创新的方式

向全世界传达

充满感染力的天府文化

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张强

值班主任: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