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来了 成都给你稳稳的幸福

2月3日上午,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顺利开幕。大会上,成都市政协委员们书面听取了成都市政府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说明。而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也首次成为一项重要议程。

2020年年底,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作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战略部署。那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又将给成都人带来怎样的幸福美好生活?

“上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行动,既是成都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依归和行动指引,也是成都在谋局“十四五”市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美好蓝图。

(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未来五年,成都将致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让市民收入更加丰厚、生活更加殷实。

到“十四五”末,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提升到7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40000元,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

到“十四五”末,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50%、50%、70%、50%,农村居民人均四大类收入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70%、70%、50%、50%。

“橄榄型”结构基本成型。到“十四五”末,中等收入群体占常住人口比例从“十三五”末的42.5%提升至50%,低收入群体减少100万人,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8:1以内。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1780元提升至2100元以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

(二)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生活成本是城市居民幸福感指数的重要衡量标准。

未来五年,成都将聚焦百姓衣食住行,完善供给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稳定价格成本,让生活支出与收入水平相适应,让生活品质与先发城市相比肩,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特大城市,让每一个在成都的人都过上属于自己的巴适安逸生活。

老百姓最关心的房子,成都将坚持房子住得起、可选择、有保障。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继续保持房价收入比低于绝大多数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稳定住房供应规模,新增租赁住房30万套以上、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住房保障覆盖城镇常住人口5%以上。

生活必需品价格稳、种类多、品质优。CPI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基本民生商品量足价稳。依托成都益民集团建设农副产品供应基地10个,培育一批重点保供企业。大型商超达到200家,新增智慧零售店、快消店200个以上。

生活服务就近便捷、丰富多元、温暖贴心。打造社区商业发展示范点24个,发展成都特色小店500个,社区商业连锁店达到1.2万家。引进海内外知名美食品牌200个,发展百佳社区商业企业,培育家政品牌30家。打造互联网+生活服务数字化街区100个,推广7×24小时召之即来的社区智慧生活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步行可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域覆盖。

(三)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未来五年,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新增一级幼儿园200所,高品质幼儿园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新增优质中小学150所,争创20所省级优质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学校覆盖率从2020年60%提升到70%,打造10所高品质职业学校,新增1—2所市属高职院校进入“双高计划”,建设500个学习型社区。培养100名教师(校长)引领性专家人才。

未来五年,新增三甲医疗机构10个以上,在市级医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0个,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50个,实现三级医疗机构区(市)县全覆盖。新增三级乙等县级疾控中心5个以上,建成国家级慢性病防治示范区12个。千人口医师数达到4.5人,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2.4岁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政策、大病医疗互助保险参保政策实现全覆盖。

将建成国家等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天府文化地标达到30座以上,城市生活美学空间达到600个,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达到4500家,建成基层公共文化示范点230个,打造文化街区和天府绿道“沉浸式文化空间”100个。

高水平举办成都大运会、世乒赛、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赛事,年均举办30个以上国际体育赛事,推动“成都马拉松”迈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00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千人拥有3名体医融合社区健康师,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以上,年均开展健身系列活动4000场次。

(四)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构建“高效幸福通勤圈”“多元便捷公交圈”“舒适便利生活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着力形成职住平衡的城市格局,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让通勤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

通勤出行更加高效。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从39分钟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合理范围。

绿色通勤更加便捷。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由57%提升至65%。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公交接驳地铁线路新增100条。

通勤体验更加舒适。通勤时段公交车平均车速达到小汽车的70%,轨道与公交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公交准点率提高10%,公交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建成1000公里自行车骨干网络,新建5000条社区绿道,全面实现社区绿道直通“家门口”。打造14个TOD综合开发示范点,促进形成多功能复合的通勤场景。

(五)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成都将以天府锦城、一环路和锦江两岸子巷子改造、二环路高线公园建设等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为牵引,全面加速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市井文化,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

老旧小区硬设施软服务双提升。完成6100个老旧小区的分类提升改造。稳定执行电梯加装政策,只要小区业主达成一致意见应装尽装。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安全隐患全治理,建成安全、优治、宜居的幸福家园。

重构老旧片区市井烟火气。完成棚户区改造10000户、城中村改造6800户。实现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全面提升老城区功能品质。营造有历史内涵、有商业氛围、有生活气息、有文化故事的市井生活场景,构建宜居宜业生活圈。

健全老旧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老旧社区党组织工作全面加强。每个老旧社区拥有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老旧社区公共活动用房不低于每百户30平方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全部进社区,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设施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六)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成都将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民体验为出发点,营造“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投前投后一个样”的公平发展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审批服务简约易办。企业开办压减至2小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控制在80个工作日内,行政许可事项即时即办率超过50%,全面实现地方设定行政许可事项“零审批”;企业和市民100%事项网上可办、80%以上事项全程网办,90%的事项一窗受理、80%事项全域通办、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发展机会公平共享。全面清理市场准入隐形门槛,实现“非禁即入”;政府供给、政府需求、企业协作机会清单发布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比例达到80%;形成与外商投资、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企业财产、知识产权等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审批和监管执法规则全面实现标准化,60%的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得到解决;要素获取便利快捷,信息资源社会化开放利用水平全面提升,“蓉易贷”面向中小微企业放款规模达300亿元。

(七)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以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城市气质提升青年情感归属,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以“大不了重头再来”的城市气度激荡青年奋斗勇气,持续优化青年创业就业环境,打造创业者的“圆梦之都”、青年人的“活力之城”。

青年人才近悦远来。到“十四五”末在蓉高校毕业生留蓉比例达到50%以上,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蓉人数逐年增长。

“蓉漂”归属感极大提升。培育“时尚潮玩”的青年社群1000个、“青年之家”2000个。打造读书分享、文化品鉴、Cosplay展示等青年社交场景100个,让“蓉漂”成为时代新风尚。三分之一的青年人口成为注册志愿者、年均累计服务市场超过500万小时。

(八)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成都将持续涵养生态、美化大地景观,塑造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勾勒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让市民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擦亮近悦远来、诗意栖居“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

天更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PM2.5浓度小于38mg/m3,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山更绿,龙门山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龙泉山增绿增景25万亩,建设“东部森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实现“青山映城、草长莺飞”。

水更清,打造1000公里“天府蓝网”,重点湖泊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消除黑臭水体,锦江水质稳定在优良(Ⅲ类)水质以上,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土更净,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确保“土净地美、安全可控”。

景更美,建成天府绿道超过10000公里,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打造公园小区1000个,每年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100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达到30%,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

(九)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全周期呵护城市安全,用聪明的“城市大脑”实施智慧治理,让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实现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市民更安宁、网络更安靖。

安全智慧感知覆盖城市每个角落。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基本形成,智慧安防系统、智慧医疗急救网络系统、智慧应急平台实现随呼随应、一键响应。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全域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地震监测和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全面达标。全面提升防洪防涝标准,最大限度减少“水淹停车场”“城市看海”。规划建设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自然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GDP占比、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全面好于全国水平。

安全事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新建城市消防站35个、微型消防站196个,实现5分钟消防力量到场救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安全风险监测监控率达到95%。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降低,杜绝重特大事故。

“城市生命线”更加安全可靠。家庭自来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中心城区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缩减60%、少于52分钟。天然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供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老旧小区燃气设施应改尽改。形成覆盖全域、安全便捷的成品油零售网络体系。电梯年检实现市域100%覆盖。

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重点食品品种可溯源率达到100%,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每万人口执业药师达到4人,国家基本药物抽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杜绝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平安成都”更加有感。刑事案件总量、违法犯罪警情持续下降,民商事纠纷诉讼周期缩短至60天以内、执行难问题有效解决,个人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护,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渠道更加畅通,历史遗留问题逐年化解,市民尊严得到捍卫、生命得到保护、财产得到保障。

(十)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营造工程

坚持彰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的生活城市鲜明特质,全面回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需求,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营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全龄友好城市环境,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努力让每个人感受城市温暖、拥有个性尊严、享受美好生活。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实现新旧居住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全覆盖;每个街镇全面配置普惠婴幼儿照护机构。

让老年人舒心长寿。对生活不能自理且有意愿的特困老人全面实现集中供养,“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在街道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4.8万张,高性价比的普惠型护理型床位持续增加,实现24小时日间照料和夜间监护服务社区全覆盖,建设500个老年教育示范点,优化定时定点广场舞活动场地,完成“政医购行娱”新型智能老年卡更新换代,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

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各区(市)县至少建有1个残疾人托养服务基地,新建和改造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化率分别达100%、80%,残疾儿童康养资助覆盖率达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应入尽入,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有康养托养服务率达80%,残疾人只要有意愿、有条件就保证有岗位、能就业。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行动”即将“上新”,你期待吗?

设计:许婧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雷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