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专访丨经济学家评价成都经济:拒绝“内卷” 以内需引外资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推出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发布盛典系列活动于4月22至24日在成都举办。这也是活动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举办。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次“大调查”落地成都有着怎样的考量?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看,成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当“大调查”与成都推出的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工作计划相遇,又将为这座城市带来哪些机遇,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4月23日,看度记者与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进行了对话,就系列问题进行了专访。
从“经济生活”到“美好生活”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原名为“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以下简称“大调查”),活动已走过十五个年头,累计调查150多万中国家庭,建立起了科学、系统、完备又独具特色的数据库,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民生感受型调查。今年,更名为“美好生活大调查”,在名字改变的背后,魏翔认为,这意味着调查的口径更大了,更特契合国家的战略了。
他解释道:“疫情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反弹周期。这个过程中各个城市在发展经济上可谓是百舸争流。城市间的竞争实际上代表未来经济的反弹能够有多大的幅度。但城市竞争一定要遵循着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和国家在未来规划: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现在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有一个趋势性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以物为本”转变成了“以人为本”,城市发展也不是在“抢钱”而是在“抢人才”,这就是一种风向和信号——城市的竞争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做得很好,也做得很前沿,这也是这一次我们把活动选择落在成都的原因。”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范围涉及到104个城市,每年10万个家庭,具有广泛性、权威性和真实性的特征。总体上是从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三个维度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美好,实质上是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政府治理这三个方向来进行量化考虑。
从“内卷”到“内生”以内需引外资
魏翔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闲暇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学、新兴旅游业态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学、城市规划发展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学术成就。从他研究的领域来看,成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又有着哪些特色亮点?
在魏翔看来,成都的经济发展特点有两个方面是值得大家关注,一是以内生克内卷,二是以内需来引外资。“我认为成都是一个有战略定力的城市,从十几年前成都的消费模式和产业方向来看就非常偏向于休闲产业,也十分旺盛。那个时候大家对成都的发展是有疑虑的,认为这种产业不高级。但现在来看,成都一直在‘内生’发展,非常关注自己老百姓的内需增长。”由此,引发出了成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特点——以内需来引外资。300多家500强的企业为什么选择落在成都?国外的经济学家,比如说约翰·奈斯比特就专门写了关于成都的模式发展,他们都想问:中国那么多城市一直在走“外生”的道路,比如要靠招商引资,要靠政策支持,要靠外边的技术引进,但成都为什么却是个例外。“实际上,成都非常关注自己老百姓的这种内需增长,这对于成都来说是应该值得珍惜的坚持的。”
“经济学讲的其实并不是经济如何发展,而是经济为什么发展。在经济学的领域里都在讲经济最终发展目标,也就是老百说的提高幸福感。如果要问幸福感和经济发展之间怎样取得平衡,让成都来回答这个问题,成都人的答案一定比其他地方的人都清晰。
从“少不入川”到慢下来以后的“新活力”
“少不入川”是流传多年的俗语,指年少者不要去四川,不去成都,因为“天府之国”的生活太悠闲,会磨灭年轻人的斗志。但是,随着除了成都城市机遇的不断增加,这座城市除了宜居、高性价比的生活外,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创业服务,正在不断让“少不入川”变成干事创业者的“少当入川”。对此,魏翔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少不入川是大家的一个传统的认识,但实际上从大调查十几年的数据来看,数据曲线反映出了另一种趋势,就是各领域人才的大量进入,竞争性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要改变一个意识:安逸休闲和发展、慢和效率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魏翔进一步解释道,慢,可能会焕发出新的效率。慢下来去喝茶,人们喝完茶以后精力能不能恢复,在喝茶中能不能找到新的灵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美国等很多地方发展社交经济等城市创意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为成都提供了借鉴,“慢下来”以后去干什么,怎样处理好“慢”与“效率”“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大家需要不断实践的。
而成都年初推出的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这一次美好生活大调查,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确实也是一个认识论的一个提升。要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引入什么样的产业,公园城市跟曾经提出的田园城市理念有什么区别,这都是成都需要去不断回答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成都在长期的发展规划中,没有舍本逐末,这也是刚才我提到的战略定力的一个体现。”
看度记者:冯天赐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