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公园城市里的“蓉漂”新一族

今年7月初,一对红耳鹎夫妇飞到成都市民罗女士家的阳台上筑下了爱巢。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三只红耳鹎幼鸟在这里破壳诞生、长大,如今幼鸟们已在大鸟的庇护下掌握了生存的本领并纷纷离开巢穴,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早上6点多,我起床后去阳台发现,红耳鹎全部飞走了,鸟巢空空的。”罗女士说,7月30号,当她发现红耳鹎不见时,感到非常失落。他们之间的故事,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大概是7月2号,我发现这个地方有两只鸟来来回回,叫声特别好听,阳台上还有一根枯枝。我当时就在想,难道它们要在我家筑巢了吗?结果,两天半的时间,它们就筑好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巢。”罗女士说。

罗女士告诉记者,7月6号到8号,红耳鹎一天一个蛋,一共生了三个。7月19日,三只红耳鹎幼鸟破壳而出,红耳鹎一家五口在罗女士家的阳台上正式开始了幸福的亲子生活。“刚出生的时候,我们给它们买的面包虫吃,长大点鸟妈妈就在院子里捕蝉和蜻蜓来喂它们。”

在照顾红耳鹎一家的同时,罗女士还用手机记录了它们一家在自家阳台上的生活,并为三只幼鸟取了名字,为它们创作了两首歌曲——《心愿》和《突然想和你去远方》。

“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知道它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希望它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成都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或者有一天它们飞向更远方了,我也祝福它们在中国这样好的环境里,继续幸福地生活。”罗女士真切地对记者说道。

人类的小使者——红耳鹎为什么在成都现身并安家于此呢?这也引起了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关注。

“最早的一次应该是在二零零几年,在成都浣花溪公园看到过一次红耳鹎,当时我就在想,广东的鸟怎会跑到这边来呢?后来,我们在四川大学的校园里也曾发现过红耳鹎。而现在,红耳鹎又飞到成都市民的阳台上筑巢繁殖,就说明红耳鹎已经适应了成都的环境,在这边小有种群了。”今年53岁的周庆是一位有着14年观鸟经验的观鸟爱好者,他曾在成都观测到300多种鸟类。他告诉记者,鸟类的迁徙能力非常强,对于栖息地也有明确的选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敏感度都极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诗句曾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人与鸟和谐相处的诗意成都。两千年后的今天,这片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凭借良好的生态本底筑造了鸟类的乐土,也吸引了众多珍惜禽鸟不远万里成为“蓉漂”新一族。成都再次成为鸟类学界关注的焦点。

星期六上午九点,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严国昊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准时出现在了温江区江安河边的绿道上,开始了周末观鸟活动。他们手拿望远镜,观察着空中飞过的鸟儿,并不时在记录卡上写下鸟儿的名字、特点。严国昊老师带着学生们观鸟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令他开心的是,如今成都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鸟类,而且不乏珍稀访客,他们不必再舟车劳顿进大山苦苦守候了。

“鸟有一个特点,它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比如这条河如果被污染了,河里没有鱼虾了,那这样沿河的白鹭等水鸟就不会继续留在这里。所以,我们通过统计出来的鸟的分布状况,反应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多的鸟类迁徙到成都,说明成都的环境变得更好,更适宜鸟类和人类居住。”观鸟爱好者严国昊说。

观鸟地的环境水平、基础设施质量等往往是家长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观鸟活动的重要因素。观鸟活动和成都生态环境的改善相辅相成。十一年来,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已经派出104支观鸟科考队,共有1500人次参与其中,严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成都地区记录下了154种野生鸟类,数量达1万多只。

“我马上读初一,观鸟大概三年多,是三年级进的科考队。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都的绿化以及环境都越来越好。在观鸟活动中,我们看到过很多稀有的鸟类。”严国昊的学生说。

据今年4月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2.0》,目前在成都生活的鸟类已达511种,较5年前又新增了45个种类。这也成为了像严国昊这样的观鸟爱好者们的福音。成都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递增,这说明成都的生态环境整体向好的方向在发展。对生态价值进行挖掘和提炼,从而发展旅游、教育、运动、健康等活动,既丰富了市民生活,也丰富了业态,促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转化。

目前,成都正在大力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地处北纬30度上下的黄金线上,海拔落差达5005米的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注入了满满的“绿色能量”。绿道成句、田园成诗、林盘铸梦……如今,正在天府之国串联形成一个体量巨大的绿色生态系统,彰显绿满蓉城、花重锦官的城市绿韵。

成都的舒适宜人,满足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向往,更满足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不止是人的宜居,更是各类动植物的和谐共生。成都,已然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典范。

编辑:朱玲玉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