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频频“上新”!成都吹响“碳中和”“碳达峰”冲锋号
2021年8月23日-29日是全国第31个节能低碳周,主题是“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自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二氧化碳达到碳中和以来,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我们生态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兼顾经济发展绕不开的热点问题,是今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时间过去将近一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成都开展了哪些工作?相关工作推进进度如何?又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的低碳之路怎么走?一起关注。
植林减排、能源更新,践行低碳环保成都成绩斐然
开一场会,必不可少会带来碳排放。如何抵消会议产生的温室气体?早在2018年,成都就植下了首个会议碳中和林。当年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经测算,论坛排放温室气体921吨二氧化碳当量,成都首次以建森林的方式来抵消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这也是成都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当年9月17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举行,论坛测算排放温室气体466吨二氧化碳当量。成都又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200亩碳中和林,用未来20年的森林碳汇量抵消论坛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排放”目标。
为持续优化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体系,成都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强化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推动多个天然气综合能源项目落地。
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成都共淘汰落后产能超过300户,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动态清零;累计建成9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面积达到112.84万亩;启动546个川西林盘生态管护与修复项目,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408公里。
近年来,成都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入选C40《100城》案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优势。
低碳发展频频“上新”,成都剑指碳中和“先锋城市”
8月19日,“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功能支撑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将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新筹建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名列其中,这是成都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的探索之一。
据悉,谋划中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并加快打造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元应用场景,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未来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加快打造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元应用场景,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有了谋划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底气,成都又在践行低碳环保方面有哪些具体作为?
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从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6个方面,提出36条具体措施,预计今年底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900亿元。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成都将加快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项目。建设京东方第6代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加快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同时,着眼城市布局,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的发展中:新增公交、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车比例分别不低于100%、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4.6平方米;构建“蓉城碳汇”机制,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以公众减排积分奖励、项目减排开发运营为路径,拓展公众低碳应用的场景,同时,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碳排放数据核算体系。
据了解,在即将召开的2021年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上,成都将通过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53吨碳排放,以实现会展之都在碳中和会展上的新探索。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鼓励市民和企业在日常生活、办公中多一些“举手之劳”的低碳行为?
2021年5月13日,国内首创“碳惠天府”品牌,“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上线启动。据了解,本次上线的“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是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和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成都产业集团建设并运营的政府授权公益性平台。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自觉节约能源、进行垃圾分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都能获得政府奖励积分,并存储在“碳惠天府”账户里,可在线上平台兑换奖励;另外,“碳惠天府”机制还在构建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环保行为场景的同时,制定了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低碳评价规范,以引导相关企业推行低碳管理、实施碳中和公益行动等。对通过评价的场景赋予低碳属性,公众在这些场景内的消费行为也将获得碳积分奖励。
“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又借助低碳认证,将公众减排、项目减排和碳减排量交易全线联通。
目前,已有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签订“碳惠天府”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合作协议。“碳惠天府”也已在微信、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举办线上现场活动超20场,吸引参与用户超60万,被评为全省低碳发展25个优良实践案例、全市首批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新场景,并支撑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预计,年内将推出40个商场、酒店、景区、餐饮类低碳消费场景。
谋之远、行之前。有了谋划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底气,低碳意识与低碳消费场景牵手的碳惠品牌创新;在通往2025年实现碳达峰、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的道路上,成都正一路奋进。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