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三渡水,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

来源:温江融媒 2021年12月26日 15:22
评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知不觉

2021年即将过去

今天是2021年最后一个星期天

你是怎么度过的?



在这个特别的时间

小编推荐这个地方

↓↓↓

金马河畔、三渡水旁



这里有诗意的美景

可以感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氛围

这里有厚重的历史

可以探究“烽烟望五津”背后的故事

这里有蕴含哲理的意境

可以体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在这里回眸过去、展望未来

想必是仪式感满满

意义非同寻常





温江三渡水

杜甫来过、王勃来过

高适、杜少府也来过……

他们都在海内存下了知己

留下了人间真情、美好和千古绝唱



如今,摆渡的声音已经很遥远

但这流淌千年的岷江

依然,滋润着这片土地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

每个地方也都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地名

然而地名的背后

却隐含着地与人、地与事的种种关系……


资料图片:旧三渡水大桥


三渡水清末为金马河上一个渡口,距温江县城15里,是温江通往崇庆大邑的主要通道,1969年建桥。

成都往西,出温江县城,约五六华里就到了三渡水大桥,现是成温邛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

桥下,虬龙般一条河流浑然铺开,对岸辽远,首尾无边。登高一望,上游隐隐群山起伏,下游烟岚浩渺,苍茫无际。

约10多年前,河里还水势浩荡,轰声如雷。如今,河床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滩丘,一到初秋,芦苇胜雪,漫天摇曳,成都及附近区县一些摄影爱好者每年都驱车来此取景。


资料图片:金马河芦苇


这河,就是金马河,即岷江(历史上又名皂江)。

《蜀水考》上说:“流汶二江之源,其正派曰金马河。”其实,发源于阿坝州松潘县郎架岭,最终在宜宾汇入长江的岷江,仅仅是在都江堰至彭山县江口镇府河汇口处这一段才被称为金马河。而这一段,恰恰像一把锋利的切刀,在成都旁边横割开了美丽富饶的川西坝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五津”。

初唐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起句就说到:“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据考证,这五津,指的就是金马河上曾经的五个古老渡口:今都江堰市的徐渡、崇州市与温江区交界的晏家渡、温江区的“三盛渡”(即三渡水)、崇州市与双流县交界的擦耳渡、新津渡。


资料图片:旧三渡水大桥


五渡皆古老而各具特色,尤其三渡水,因河面最为宽阔,水势较为平缓,又是成都通往崇州、大邑直至邛崃的必经要道(过了三渡水,上岸即是今温江永盛,往前,是崇州羊马镇,再往前,可直达大邑)附近州县百姓和来往商贾、官员都在此登船,形成了川西平原上人气最旺、热闹非凡的“夕照晚渡三千客”盛景。而烽烟燃起之时,这个古老渡口往往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谁占据了三渡水,谁就进退有据,攻守皆利。

在炊烟和硝烟的交替中,这个古老的渡口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摆渡使命,默默地渡我们的祖先一代代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到此岸。


资料图片:旧三渡水大桥

一直到1960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拨款修建钢筋混泥土双曲拱桥为止,三渡水舟船过渡的历史共延续了几千年。

这一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

《温江县志》载:唐代每年十月,皂江(今金马河三渡水)搭竹木桥以济来往商贾行人,第二年五月夏季水涨则撤桥以舟船渡人。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曾在温江游玩。一次,他陪李七司马在金马河(在今三渡水)上观看造桥,留下了三首诗。其中一首非常有趣:“李司马桥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功成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诗中的“高使君”,是指唐代大诗人高适,他当时任金马河对岸的蜀州(今崇州市)刺史。这首诗写竹桥建成时,恰好高适从成都回崇州,正好从此桥上过,弄得建桥好像是专门为了欢迎他的到来。


原金马河上的渡口


有了渡口,就产生了相关的运输业。一直到解放前,附近温江、崇州乃至更远的大邑来往于三渡水运客、载货的皆是鸡公车。载货的鸡公车叫做高车,载人的叫矮车,载人时一般安上高靠背,座椅上有柔软的垫子。

在那靠舟船过渡的年月,三渡水从早到晚都响彻着鸡公车不堪重负的“咕咕”声。有多少人就是坐在这鸡公车上,满怀希望地从三渡水出发,去到成都、重庆,去到了更远的地方。他们的梦里,不知是否常回响着三渡水的涛声……



温江,从千年历史人文积淀中走来

今天,我们站在这希望的土地上

将开启新一轮梦想的追逐

从幸福迈向美好……




END

编辑丨谭杜邪

摄影丨罗雪

审核 | 陈倩

来源丨温江交通


*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温江 *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