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凫新语(五) | 温而有度 治而有道 奋力建设温暖如家共担共享的心安之区

来源:温江融媒 2021年11月03日 18:54
评论


说起“温江”,便让人思及“温馨、温润、温暖……”,在这2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望山见水的天然优势,吸引八方英才汇聚于此,经过五年的成长和积淀,温江已成长为百万级人口的城市,迈入成都中心城区行列。面临人口集聚性高、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社会认知和市民诉求多样等新特征和新挑战,如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时代给予温江的新考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安定有序。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深刻领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充分总结回顾过去五年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立足新起点新征程,充分审视和把握城市治理的“时”与“势”,提出了“奋力建设温暖如家共担共享的心安之区”的社会治理大策新略,在全区广大党员和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共担”一词指出了温江新五年城市治理的前进之路,是充分映射人民智慧、深度融合人民力量、用力拥抱人民梦想的精神引领和实现路径。

“共担”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纵观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共担”思想的发展史,以“国家治理+乡里组织”为基本架构的社会治理思想贯穿始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厚植在中华民族的内在基因,历朝历代都涌现了以“共担”为内核的思想、制度和案例。比如在奴隶社会时期,从遂公盨铭文“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到姜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封建社会时期,从诸葛亮“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共担”思想成为驱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党代会报告回顾温江千年历史积淀,把一代又一代温江儿女幸福家园的耕耘史、美好生活的逐梦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提炼成新时期社会治理“共担共享、人城共进”的新知新念,汲取了历史的营养,把准了时代的脉搏。

“共担”要深入培塑新知新念。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共担共享为核心的系列新知新念,需要在全区广大党员中深入传递、广泛传播、深度运用,才能让“共担”成为温江城市的特质和内涵。首先,就要厘清现代人的权责属性。现代治理核心要义在于多元参与、平行互动,这就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引导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成为权责的综合体,推动人与城市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其次,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共担为要责,以有感为标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续开展“对话书记”活动,健全完善社会公众有序参与机制,动态调适政府与社会、公民权责边际,因应设置部门(镇街)内设机构,保持触点敏感性,加快形成多元主体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的共治局面。第三,要构建彰显现代性的社会教育体系。通过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聚焦社会责任、主体意识、生命情感等重要内容,不断创新社会教育新理念、新方式、新模式,形成贯穿人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与家庭和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社会教育新格局,推动城市里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共担”必将实现人城共进的美好目标。过往的成都遭受过大灾,同时也承受了大爱。抗震救灾精神生动诠释了“共担”理念,为社会治理刻下了铭心的记忆、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是必须传承弘扬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站在未来五年的时代风口,区党代会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围绕“人”这一核心擘画社会治理蓝图,着眼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激发,鲜明地提出了“人城共进”的治理目标,着眼机制建设、价值导向、治理效能精准制定了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我们相信通过温江全社会的共担共享,必会将温江建成“如家之城”“心安之乡”,在成都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温江新力量,在伟大复兴的圆梦路上凝聚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END

本报评论员

编辑 | 杜儿

审核 | 吴敏


*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温江 *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