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凫新语(四) | 从“心安之区” 看人民至上

来源:温江融媒 2021年11月02日 18:29
评论

关于人的理想生活,古今学者给出了众多论述,归结起来就是物质生活的充裕富足,外部环境的和谐安宁,精神世界的情感认同。基于此种状态,人们常常称之为“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诗人苏轼吟唱出游子漂泊离乡渴望安家的内心写照。心安既是心灵的港湾,也是最值得依靠的故乡。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温江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奋力建设“创新开放三产共兴的希望之区、南城北林两河一心的大美之区、温暖如家共担共享的心安之区”的发展目标。

“希望、大美、心安”是对“美好”的生动注解,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创新开放、产业兴旺托起温江发展的希望,以南城北林、两河一心塑造大美温江独特的魅力,以民生服务、文化供给、善治良序创构城市的温暖底色。人的“心安”和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空前具象地紧密连接,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是为民惠民的初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望过往,温江实现了从田到城的奋进和跨越,绘就了“水润杨柳岸、风吹稻花香”的美丽画卷,首个小康县、首批经济“十强县”……老一辈温江人既是见证者又是书写者,合力铸就了“金温江”美誉;再看今朝,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24个,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88%,千人床位数位居新中心城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8.7%,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印证了,温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谋划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安,将成为“优化民生服务创造品质生活”着力点和发力点。让城市发展有温度,让人民生活有质感,让“心安之处是故乡”的如家之感,正由梦想照进现实。

是善治敢为的担当


住房、养老、教育、公平正义、社会治安等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考验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作为一项长远的民生工程,社会治理不光要“面子”、更在于“里子”,如何做好社会治理,温江的回答是:“推动善治良序实现人城共进”,以法治建设为核心、以社会治理为支撑,以城市安全为基石,全面提升现代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公民、社会、市场力量等多元参与格局下,温江提出了“共担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共担为要责,以有感为标尺,加快形成多元主体各履其责、尽显其能、共享其果的局面。制度优势将逐渐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平台型社会企业和高素能社区专职队伍逐渐“下沉”,基层协商议事制度优化完善,温暖如家共担共享的城市特质在这里将进一步突显。

是人文价值的归依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集体人格,是人和人情感认同、精神互融的纽带,也是美好生活的特质基因。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能否与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能否在城市演进中凝练时代精神,能否让城市文化赋能文化消费,关系到城市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生命力。温江明确提出“提升人文价值承载情感归依”,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作为基本的民生予以保障,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让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日常选择,并指出了“传承文化根脉、塑造人文价值、供给精神民生”三个具体路径。我们相信,通过历史文化挖掘、时代精神传承、服务体系供给,或是浸润在衣食住行,或是掩映在寻常巷陌,文化将植根于温江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生活美学。

“心安”不是沙滩上的城堡,需要的是坚实的基础。温江的“心安”不仅是内心主观感受,也是外在生活品质获得。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让舒适宜居、文化繁荣、公正有序、和谐安宁的美好家园在温江成为现实,让生活在温江的人们体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温江,精神的归途,心灵的故乡。



END

本报评论员

编辑 | 杜儿

审核 | 吴敏


*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温江 *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