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圈”规划纲要全图解来了!川渝两地发改委主任谈→

来源:温江融媒 2021年10月21日 18:39
评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10月20日发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又迎来新的爆发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个什么“圈”?
一图读懂
↓↓


“双圈”规划纲要“两地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如何全面认识理解《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果?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接受了记者专访。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



乘势而上,携手共建“经济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


如何全面认识理解《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接受了川观新闻记者专访。


川观新闻:从去年初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近日国家正式公开发布《规划纲要》,这对四川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意味着什么、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能谈谈您的认识和体会吗?


郑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经略西部腹地、拓展回旋空间、完善区域布局、促进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了川渝两省市新的时代使命和发展重任。《规划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阐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赋予了川渝两省市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使命;《规划纲要》紧扣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指明了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方向目标;《规划纲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部署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贯穿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新战略机遇,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推动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实;有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引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全面提升、整体跨越;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协同重庆统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进一步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有利于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川观新闻:落实《规划纲要》,我省有哪些具体举措?


郑备:落实好《规划纲要》,既是四川肩负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开放的总战略、总牵引、总抓手,切实把《规划纲要》转化为四川方案、四川行动、四川举措,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等,举办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系统谋划部署。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门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决定,研究制定4个实施意见、7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形成“1+4+7”政策体系。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引领,统揽各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任务,逐项梳理细化,由省级领导牵头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务实推动。


三是推动重点突破。抓极核主干,推动成都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抓南北两翼,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核心腹地。抓新区建设,在成都、绵阳、宜宾、南充规划建设省级新区,“一区一策”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抓毗邻地区合作,支持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融合发展经验路径。抓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全力推动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抓政策协同,推动两省市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领域制度衔接、标准统一,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川观新闻:川渝合作有哪些创新举措?


郑备:川渝两省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创新举措、携手共进,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建立了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共同设立交通、产业等多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上下贯通运行机制。开展两省市优秀年轻干部互派挂职,互派两批次201名干部到主要职能部门、重要开放平台、重点合作市区(县)挂职。


制定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政策文件。联合制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共同印发工作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协同推进20个重点规划或方案编制。


搭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合作平台。规划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合作功能平台,鼓励和支持毗邻地区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立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明确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8个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两省市四套班子负责同志“双牵头”联系,按照“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推动项目建设。滚动实施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


推出了一批企业关心群众期盼的便民举措。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关心的营业执照申办以及群众期盼的异地就医登记备案等事项,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6项便捷生活行动,切实增强两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川观新闻:一年多来,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备:一年多来,川渝合作乘势而上,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协同持续强化,先期项目加快建设,社会共识广泛凝聚,呈现出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良好态势,为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一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提速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成都、重庆实现一小时互通,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渝昆高铁等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可研获批,渝西高铁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在建6条。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授牌首批20家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川渝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云平台上线,成渝地区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合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共同举办“线上川渝农交会”。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大力培育十大巴蜀特色优势文旅产业集群。


三是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以“一城多园”模式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推动川渝高校共建3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重点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等联合实施15个重点技术研发项目。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成立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联合开展川渝跨界河流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行动、跨界河流“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调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打通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绿色通道”。


五是改革开放持续拓展深化。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等率先在省内自贸区平台试行推广。逐步统一中欧班列(成渝)运行标准,2021年1—8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3595列。研究建立跨区域合作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共同设立3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


六是公共服务共享多点突破。实现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码通乘”,开行川渝省际公交8条。实现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最快10分钟落户,累计办理业务5.9万笔。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两省市医保参保人员住院、门诊就医购药直接结算分别达11.18万人次、61.58万人次。开辟住房公积金线上线下双绿色通道,异地转移接续办理时间由一个月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累计办理1.6万件。


川观新闻: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


郑备: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规划纲要》为实践指引,与重庆齐心协力、相向而行,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一是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支撑国内循环的区域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大平台。


二是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联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是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合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协同推动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建设、提能升级,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重大改革,加强产业、人才、土地、投资等重大政策协同。


四是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在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川渝合作机制,加强两省市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合作,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

用好四个优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公开发布。《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一年多以来,川渝两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接受了记者专访。


重庆日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其重大意义?


董建国: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


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需要担当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规划纲要》出台,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要求、阶段发展目标、作用、战略定位、工作原则、重点任务等内容,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绘就了清晰的蓝图。


重庆日报:《规划纲要》印发后,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家层面给予了哪些重大支持?


董建国:《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两个方面。


重大政策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双城经济圈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四“极”列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此外,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成渝地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重庆四川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大事,也获得国家层面大力支持。


重大项目方面,成渝中线、成达万、渝万高铁启动建设,渝西高铁可研报告正开展评审,渝宜铁路已完成预可研审查,重庆新机场已通过国家民航局选址评审,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哈密至重庆特高压输电通道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嘉陵江、乌江航道整治等项目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十四五”水运规划。


重庆日报:一年多以来,川渝两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董建国: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推动两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年,川渝两地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较2019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9951.89亿元,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2%。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38998.66亿元,同比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5.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合作机制高效运行。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互派两批共201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交流。


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协同推进重点规划编制工作,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的7个规划(方案)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印发,其余总体进展顺利。两省市首批共同编制的13个规划(方案)有序推进。滚动安排2021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制定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提出6个方面16条便民政策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九大战略任务初显成效。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推动;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积极推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新进展;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


重庆日报:下一步,结合“十四五”目标任务,我市将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董建国:“十四五”期间,重庆将进一步树牢“川渝一盘棋”思维和“巴蜀一家亲”理念,发挥产业、区位、生态、体制四个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用好产业优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四川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用好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努力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联动四川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用好生态优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联动四川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用好体制优势,建设城乡融合的西部直辖市。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联动四川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END

编辑 | 谭杜邪

审核 | 姚慧

来源丨川观新闻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