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连续13年春节登台 只为扬国粹添“年味儿”

来源:温江融媒 2023年01月20日 16:57
评论


“大雪飞,北风紧,天阴云暗,盼新年,怕新年,偏到新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区文化馆的彩排室里,区文化馆京剧团的成员们正热火朝天地排练着大年初六的表演剧目《白毛女》。







从2010年起,区文化馆京剧团便坚持在每年新春佳节期间登台献艺。在文庙的大舞台上,给市民送去传统文化的浓浓“年味儿”。



春节前后是京剧团一年最忙碌的时间,团里共有40余名成员,平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是89岁,最小的也有55岁。虽说是业余性质的剧团,但团中各个行当齐全,已从小打小闹清唱等一般活动,发展到目前能彩演40余段京剧片段、折子戏及全本剧目



“我们的基础成员是温江本土一些离退休人员,但随着温江的发展,城市越来越有包容性,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此安家立业,他们的父母也随子女来温江生活。所以现在京剧团有一半的人是来自外省,有天津、青海、上海、西安、深圳等等,为我们团队输送了新鲜血液。”


——区文化馆京剧团团长 钱党珠


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新老温江人紧紧凝聚在了一起,找到了老有所乐的幸福感,也为发扬国粹、传承经典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春节,京剧团的成员们将在初六、初七的下午两点,在文庙为大家带来清唱《红梅赞》《九江口》,对唱《白毛女》,折子戏《卖水》《望江亭》等经典曲目



虽说是下午两点开演,但成员们上午十点就要到现场做准备,每次化妆都至少需要2个小时


先用榆树木刨花泡软片子,做成发髻,然后勒头吊眉、贴片、戴头套、戴头饰,最后才是换服装。



“把眉毛往上勒紧、吊起来,文戏还算不疼,演武戏的时候太疼了,都要粘上胶,脸就跟拉皮儿一样,皮肤蹬来蹬去跟猴皮筋儿似的。”


——京剧团成员 黄丽新


在京剧团里,还有不少戏迷夫妻,其中来自天津的沈强和张金凤就是其中一对,他们因戏结缘,因戏而变得更加有默契。他们在台上是搭档,台下是夫妻,除了每天练功、演出之外,夫妻俩常常开着车、做着饭,就随时随地练起了唱腔。



“到温江后,我们夫妻俩被大家的京剧热情打动了,四川人学京剧,难免夹杂着方言,学习难度更大,但他们还是认真刻苦学习。作为北方人,又是新温江人,所以非常愿意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授出来,做文化传播的志愿者,给大家伙带来欢乐。”


——京剧团成员 张金凤


在京剧团里无论哪个行当,除了天赋,更离不开刻苦。哪怕年龄再高,再苦再累,只要一化妆登台,他们立马就变得英姿飒爽、光彩照人。哪怕在露天临时搭建的台上演出,大家也穿着十几斤重的行头,表演一点儿不含糊。唱、念、坐、打、翻、出手,方寸舞台下,是日复一日汗水的浸润。


“对我们来说,每次上台演出绝不是重复自己,而是艺术的再创造。”


——区文化馆京剧团团长 钱党珠



每逢春节长假,京剧团的成员们都很少能回家过年,要么送戏下乡,要么坚持在基层一线演出,但只要能把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欣赏京剧的魅力,能为戏迷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再辛苦大家也觉得值。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虽然和家人团聚少了,但是能和大家一起感受文化的魅力,也是一桩妙事,这个付出非常值得。”


——京剧团副团长 曹小平



生旦净末丑,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人生;走下舞台,他们洗尽铅华,享受各自的平凡生活。因为喜欢,所以付出,因为热爱,所以值得。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中国优秀戏曲传统文化将在浓浓的年味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记者 | 杨柳、喻小芬
摄影 | 陈孟光
编辑丨李林波
审核丨吴敏

*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温江 *

喜欢就鼓励小金一个点赞↓+在看↓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