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迹”②丨坐上过去的“车” 驶向未来的“路”

来源:温江融媒 2022年05月13日 18:48
评论



交通路网是城市的骨架

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旋转手机

一起见证这段旅程

点我



从20世纪80年代的成温公路到90年代的成大公路天府段,从旧时的三渡水大桥到新世纪的三渡水大桥……一张张反映温江不同时代交通路网的老照片,讲述着一个个“奋进之路”的温情故事。



温江老渡口的桨声还在耳畔回荡,快速公路、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绿道等多元交通已加速成网,从单一的交通组织方式到多元交通体系的构建,市民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也在一次次飞驰中蝶变跃升。



今天的鱼凫大地路网纵横交织,交通选择丰富多元,货物往来顺畅通达,市民出行舒适便利……四通八达的温江,朝气蓬勃、活力满满,正向着“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通衢大道砥砺前行。



城市梦想之花一路盛开


1999年江安河老长安桥


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一张记录长安桥的老照片,将时光忽然间拉回到20世纪——桥下一江碧水,桥上老式的班车有序前行,桥两侧行人熙熙攘攘……“金温江”的时代印记跃然于上。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成温公路上的重要桥梁,长安桥既维系着江安河两岸市民的频繁往来,也促成了成都与温江之间的良性互动。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桥的使命与功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1984年,在距离长安桥20米处,一座全新的长安桥应运而生。原长安桥渐渐退出行车的历史舞台,更名为安闲桥,仅供江安河两岸市民通行。取名“安闲”,更像是对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深情告别。


如今的长安桥平坦宽敞、雕栏玉砌,在城市发展和路网建设的时代大潮中,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进入新世纪,城市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城市与城市之间紧密互动、高效往来的愿景与日俱增。


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几乎是所有城市不约而同的时代选择。2018年,温江首个绕城互通永宁立交正式通车,结束了温江在绕城高速无互通的历史,打通了“北林”片区直达绕城的关键节点。从长安桥到永宁立交,是两个时代交通节点的对话,反映的是温江不舍昼夜的发展之路。



光华大道、芙蓉大道、成温邛高速公路、地铁4号线和17号线等路网已构建起城市的交通骨架,宏大东二路、德全路、医学城B区一期项目道路、姜家湾路等正加速串联城市的毛细血管……进入新时代,温江的路网换挡提速、加快密织,初步形成了“三高八快七轨十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站在安闲桥上眺望长安桥,唤醒的不只是记忆,还有城市的梦想。从一条成温公路到路网纵横,一代代温江人总能听见一路花开的梦想之声。



日益拓展的足迹和视野


九十年代乡村机耕道上牛和车


一台桑塔纳、一辆摩托车、一只耕牛,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温江机耕道上的一幕。作为私家轿车少见的年代,行驶在机耕道上的桑塔纳,更像是吹拂在“金温江”希望田野上的一缕春风,预告着未来的春暖花开。

“水润杨柳岸,风吹稻花香。”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温江,总能“春江水暖鸭先知”,迎着时代的潮流奋进和跨越。2018年12月28日,成蒲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温江正式步入“高铁时代”;2020年12月18日,成都地铁17号线一期驶发,温江正式驶入“双地铁时代”……随着一次次交通出行方式的革新,温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双地铁+高铁+快速公交”运营,市民出行有了更加多元快捷的选择。


岁月的模样总是在时代的跫音里逐渐变得模糊,当某一天突然翻开,却又仿佛近在眼前、清晰可辨。


九十年代,往来天府、金马的黄包车


一张记录20世纪90年代往来于天府和金马客运班车的老照片,勾起了不少市民的记忆。“那个时候,往来城镇之间,最常坐的就是这样的面包车。”天府街道游家渡社区市民朱世荣回忆道,面包车的空间很局促,行驶过程中也有些颠簸,没有多少舒适感可言。


出行方式日新月异,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的舒适感也与日俱增。无论是星罗棋布的公交,还是平稳顺畅的地铁,亦或是随处可见的出租车(网约车),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为市民共享美好生活带来的获得感不言而喻。


江宁南路

田相和 摄

从寥寥无几的桑塔纳到2021年底私家车保有量23.1万辆,从空间局促的面包车到共享单车、公交车、地铁、高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出行,变化的不仅是交通方式的丰富多元,更见证着城市一路向前的奋进姿态,以及市民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给了人们多种选择,温江人的足迹和视野亦日益拓展。



寻“城迹”


记者丨范宇

部分老照片由区档案馆、地方志提供

海报丨杨莎

编辑丨刘娜

审核丨姚慧


*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温江 *

喜欢就鼓励小金一个点赞↓+在看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