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温江一家亲”典型人物(团队)事迹展播——刘小琴

为树立产城融合、人城共进“温江一家亲”的榜样示范,激发向上向善、拼搏实干的奋进力量,切实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温江以城市之名致敬32个2024年度“温江一家亲”典型人物(团队)。并于3月20日、4月19日,分别举行“感恩奋进·因为有你”2024年度“温江一家亲”典型人物(团队)“立园满园”专场、社区专场活动,让微光汇聚成星河、感恩之情丰盈城市。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2024年度“温江一家亲”典型人物——刘小琴的故事。

巾帼匠心织锦绣
授艺千手绽芳华
从金融高材生到非遗传承人,非遗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小琴以一针一线编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用“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刘小琴的人生轨迹,始于一场“蓄谋已久”的热爱。自幼痴迷传统旗袍的她,虽因父母期许考入四川大学金融系,却始终未放下心中的“锦绣情结”。大学毕业后,她远赴非洲参与援建,2006年回国后,辗转拜师中国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史立萍等名师,终将爱好淬炼成专业。

2022年,她在温江创立采裟旗袍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千年旗袍技艺焕发新生。“传统旗袍的灵魂在于古法匠心。”刘小琴指尖轻抚一件真丝旗袍,其上盘扣如蝶,绲边似画。她坚持采用粉线、水线、浆刀等传统工具,遵循“保留面料完整性”的裁剪工艺,让每件作品都成为“行走的文化”。如今,她创立的采裟旗袍工作室年营业额超300万元,2024年获评为“温江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其故事被CCTV-10《中国影像方志——工匠记》收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刘小琴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主动吸纳社区困难群众,手把手教授裁剪、盘扣等技艺。永宁街道杏林社区一位聋哑老人曾因缺乏技能导致生活困难,经她培训后成为工作室版型师,月收入超5000元。如今,采裟旗袍不仅是非遗传承阵地,更成为300多个家庭的“增收引擎”。
2024年底,采裟旗袍工作室焕新升级,刘小琴在一楼开设“福来”残疾人咖啡馆,为聋哑人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她说,接下来还将把旗袍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让非遗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记者:唐玉林
编辑:刘娜
审核:吴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