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优秀案例!温江这样筑牢企业发展“底盘”

近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2025年第二季度《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收录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差异化的经验做法,其中,《成都市温江区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企业发展“底盘”》案例入选。
温江聚焦企业所需
人才、能源、金融等关键要素领域
深化创新驱动,靶向精准服务
为区域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人才认定怎么申报?”“企业人才引进还有哪些渠道?”近日,区人才发展促进中心人才服务专员走进成都水月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人才政策申报辅导。

“过去我们对人才政策不够了解,单靠平台招聘,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存在一定的缺口。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招才引智’至关重要,今年来,人才服务专员多次走进企业主动服务,围绕校企联合培养、引进人才等方面帮助企业与意向高校牵线搭桥。”
——成都水月雨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部负责人 徐雅涛


人才是“第一资源”。温江聚焦主导产业构建人才“近悦远来”生态体系,为全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智力支撑。在政策保障方面,出台“人才新政十条”,与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组合形成“1+1+N”政策体系,建立覆盖面广、含金量足的惠企惠才“政策包”。此外,在“温江区智慧企业服务平台”上一体化集成人才认定及服务、区级各类惠企惠才政策兑现等,上线人才服务“掌上通”手机移动端平台,实现人才认定“随到随评”、人才待遇“即评即补”。

“通过温江智慧人才服务掌上通平台,企业只需一个账号即可办理所有惠企惠才事项。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温江还成立了重点项目人才保障专班,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引、政策申报、资源对接等跨部门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区人才发展促进中心
人才发展科副科长 蒋玉雪

此外,温江还深化“政府给场地、高校出项目、企业来运营”模式,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校(院)企地人才“三向交流”机制发挥人才作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这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可在用电高峰时保障生产供电。”在成都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多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企业行政总监谢拥现场指挥工作人员为发电机组进行加油作业。
夏季是企业生产高峰期,饮料、方便面等产品需求激增,但高温天气带来的用电压力让人担忧电力供应不足。“巧的是,就在企业有担忧之际,区经信局和温江高新区就主动联系到我们,询问需求、提供支持,为我们送来专用发电设备。”谢拥说道。

谢拥口中的“巧”,来自区经信局建立的重点企业用电监测机制,即通过负荷预测、能效分析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各区域用电情况,动态掌握不同企业用电需求,安排专人专班“一对一”对接企业,确保企业电力供应问题及时处理。

早在今年4月,区经信局联合国网成都市温江供电公司召开迎峰度夏政策宣讲暨虚拟电厂推进工作会,重点推进虚拟电厂建设。通过整合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等资源,构建“大管家”虚拟电厂生态,实现电力灵活调配。所谓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而是一种“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目前全区已有48家企业接入该平台,总负荷达15.365万千瓦,15.4万千瓦,其中可控负荷4.575万千瓦。
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温江持续强化电网建设。目前已完成220千伏鱼凫站、110千伏体育城站扩建,投运110千伏双河变电站,实施110千伏海科站、共耕站扩容,构建起工业园区双电源保障体系,电网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感谢专班帮我们及时获得300万元‘科创贷’,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成都百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激的说道。
温江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专班在走访中发现该企业资金需求后,立即对接金融机构,通过“一企一策”机制精准匹配“科创贷”产品,助力企业渡过扩张期的资金难关。
如何让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微企业充分获得金融“甘霖”,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今年来,温江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推动全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
在构建协同融资网络方面,温江建立了专班辅导、伙伴银行、审核前置等工作机制,组建工作专班,指导银行机构对企业融资“申报”情况进行前置审核,提高对接触达率、融资需求审贷率。此外,依托“蓉易贷小微通”打造线上金融产品超市,开展金融供需对接路演,发布特色金融产品,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数据显示,已实现97个银行网点与95个村(社区)搭建“伙伴银行”关系,银行机构累计授信199.7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28.82亿元。
温江还创新推出“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设立500万元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1亿元信贷资金,同步建立“国有+社会资本”农村产权收储联盟,指导银行机构投放农村产权抵押融资1359万元。
记者:刘嘉仪 郑希
编辑:杜瑶蕾
审核:吴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