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腊肉、香肠别贪多,这样吃才健康→

来源:温江融媒 2024年12月27日 13:39
评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腌腊季,不少市民都开始忙着灌香肠、腌腊肉,大街小巷腊味飘香。香肠腊肉作为传统美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是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然而,享用这些美味的同时,也须正视香肠腊肉作为“加工肉制品”背后的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

图片

腌腊制品制作中会产生哪些有害物质?如何解决?

亚硝酸盐  

肉制品在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会产生亚硝酸盐。为了保持肉类的色泽和延长保质期,一些加工肉类会添加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

图片

解决办法:

一是添加量控制在≤30mg/kg,同时添加维生素、山梨酸、植物多酚、香辛料等阻断N-二甲基亚硝胺产生。二是使用姜蒜汁代替亚硝酸盐。三是采用紫外线照射腊肉,可减少N-二甲基亚硝胺的产生。

苯并(α)芘  

苯并(α)芘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或高温热解形成的环状化合物,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在烟熏烘烤过程中,腊肉会吸附浓烟中的多环芳烃(代表性物质是苯并(α)等有害物质)。苯并(α)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中致癌性和致畸性最强的一类化合物,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解决办法:

低温熏烤,控制烟熏温度能有效地减少腊肉中苯并(α)芘的生成,一般认为生烟温度在400℃以下时,只形成极微量的苯并(α)芘;或者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烟熏液代替烟熏方法。

甲 醛  

甲醛为细胞毒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物质,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在烟熏过程中,木材在缺氧状态下干馏会产生甲醇,甲醇可以进一步氧化成甲醛,吸附聚集在腊肉表面。

图片

解决办法:

在烹饪食物环节中解决,食物经较长时间蒸煮煎炒,在较高温度下甲醛可以基本析出。

生物胺  

生物胺一般是在食品腐败或发酵过程中产生,原料肉的新鲜度是影响肉制品中生物胺含量的重要因素。少量的生物胺是人体必需物质,但高浓度的生物胺则会引起恶心、头痛、血压变化等不良反应,严重中毒还会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此外,生物胺中组胺能与亚硝酸盐反应形成致癌性物质N-亚硝胺。


解决办法:

添加壳聚糖,溶菌酶、食盐、山梨酸钾、茶多酚等,抑制组胺产生,将含量控制在≤50mg/kg(FDA标准、国标≤100mg/kg、欧盟≤100m/kg)。


小提示:生物胺普遍存在于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如酱菜、香肠、培根,火腿、干酪、葡萄酒、啤酒等。

微生物污染  

如果烟熏过程中温度、湿度控制不当或者储存条件不佳,腊肉制品可能会被微生物污染,食用后,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解决办法:

如购买腌腊制品,选用信誉良好、来源明确、工艺科学规范的腊肉还是安全的。自制腌腊制品,选择新鲜度高,未受到有害微生物污染的肉类,制作时加入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等,这些香辛料,腌腊制品制作发酵完成后采用真空包装或冷藏。


购买烟熏腊肉,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T34264—2017《熏烧焙烤盐肉制品加工技术规范》规范生产的烟熏食品。

图片

虽说腌腊制品被归为致癌物,但不意味着吃了就能致癌,控制好食用量和频次,改良制作方法,正确选择原材料合理保藏,掌握好食用方法也可以吃出健康美味。

腌腊制品这样吃更健康美味


一洗二泡三合理搭配四多蒸煮


一洗:

在浸泡腌腊制品之前先用热水清洗,可清洗掉大多数附着在腌腊制品表面的浮尘、微生物、甲醛及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二泡:

烹调之前泡一泡,可以减少食盐、致癌物和亚硝酸盐的摄入量。


图片


三合理搭配:

食用腌腊制品时可与瓜果蔬菜搭配,以及饭后饮茶。蔬果中的维生素C、矿物质钙、叶绿素和茶中多酚化合物等成分能抑制亚硝胺或其他致癌物质的形成,降低致癌风险。


四多蒸煮:

腌腊制品本身就高油高盐,应当尽量避免油炸、油煎,煎炸的方式温度高会生成更多的亚硝胺和苯并(α)芘。建议多用蒸煮炖的方式烹调腊肉,如果是炖腊肉,最好别喝汤。


图片


一般腌腊制品有三种保存方法,可悬挂在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低于20摄氏度、且室内空气湿度低于60%的地方;也可装坛,浇热油盖住腊肉,然后盖上盖子密封;还能包裹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冷藏,夏季气温高适合冰箱保存。

腌腊制品经过长时间的存储,其口感和营养价值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尽早食用。有较严重的哈喇味和严重变色的腌腊制品不能食用。

温馨提示:  

腊肉可以吃,但不宜多吃,适量而为才最健康美味。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肾病的患者以及孕妇、儿童都应尽量少吃甚至是不吃腌腊制品


微信图片_20221125112814.jpg

记者:杨柳

来源:健康温江官微

编辑:赵术君

审核:陈倩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