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四大”难题!温江满足城乡居民高品质公共文化需求→
近日,四川省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工作交流活动在荣县举行。活动中,温江区以《破解“四大”难题,推进城乡融合,以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谋求群众文化幸福》为主题,分享了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可。
集中资源固镇强村
破解城乡服务同质化难题
健身操、二胡、国标等公益课程不时在金马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这正是该街道探索“政府+社会”模式,通过群团建设、社会组织培养,实现反哺文化发展,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成效。据悉该模式已获评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品牌优秀案例。
在城乡文化服务中,温江整合文旅文艺、乡村振兴等资源向一线倾斜,通过硬件筑基、运营盘活和示范引领,形成了齐心协力大抓镇村的工作格局。据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投入资金540万元,启动公共服务文化项目10个,其中镇、村项目占比高达90%,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人群覆盖。
在万春镇综合文化站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整齐摆放在电子阅览室,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挂满了书画培训室,干净宽敞的舞蹈排练厅能映出回声,往期活动的照片陈列在活动室墙上……满足市民群众的多样文化需求。温江充分发挥省级魅力乡镇、样板村镇示范作用,引导支持万春镇打造十大文化场景,并连续两届获评全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
整合资源挖潜增效
破解设施利用低下问题
农家书屋的闲置、开放时间不固定、社区文化空间使用不足等制约着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温江区在“建好总分馆、挖潜新空间、用好主阵地”的总体思路指引下,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精准投入。
利用金马河大桥桥下空间,建设的全市首个高架桥潮空间文化主题运动空间吸引文创集市、运动公益课堂等活动;利用老城区防空洞,建设文庙印巷·防空洞不潮艺术馆,策划举办5期展览活动……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温江通过对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和文化资源进行全盘摸底,“合减优开”全域统筹,对19个使用率不足20%的设施进行优化合并,推动物尽其用。时常爱在文庙周边散步的刘大爷感叹道:“现在的温江,文化活动增加了,文化氛围变浓了,很满足。”
拓展资源精准回应
破解社会诉求的多样性难题
授牌旭辉、澄园等展览载体,推进文创产业项目建设,开展研学体验活动,据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江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通过拓展公服资源、链接企业资源、深挖文脉资源,精准回应市民工勤时差、职业领域的差异化需求,形成满足不同人群、覆盖不同时空的最佳组合。
目前逐渐融入市民生活的“留心”文化品牌,通过授牌合作等模式调动驻温企业热情,高标准遴选温江天府非遗“八个一”项目重塑区、镇街、村三级优秀传统文化标识……都是温江区回应社会差异诉求作出的富有成效的尝试。
配置资源产业兴盛
破解文旅融合“互动难”难题
随着鲁家滩·凫岛等新场景相继在温江呈现,盛河影视产业园等影视基地也正吸引更多影视作品来到温江,直播电商产业基地不断将温江产品推向广阔市场……在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温江突出本土鱼凫文化、花木文化等独有元素,紧盯百花奖大众评审及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等重要契机,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供给新产品,不断拓展“展会+旅游”“演出+旅游”等文化+系列业态。
据了解,目前建成树下咖啡、稻语咖啡等业态,孵化万春和林稻海等10余个林盘商务区,策划“万千气象·江好有你”系列文旅活动50余场。
温江区始终秉持“做文化就是办民生”的理念,紧密围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品质文化圈”的试点任务,立足实际,精准破解“城乡差距、需求差异、设施闲置、文旅融合”四大问题。近年来,温江区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750余万元、打造公共文化阵地30余个,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构建起贴近群众、覆盖城乡、连接昼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立足实际创新思考工作、全力谋划工作、深入推动工作,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为市民谋求更多更好的文化幸福,不断强化“温江一家亲”的归属感。
记者:唐玉林
编辑:彭棣、李林波
审核:吴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