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在温院士陈士林:肩担中医药传承重任 心系中医药创新发展

来源:温江融媒 2023年12月08日 09:26
评论

“这份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属于我个人,也是对我们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所作出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说。

日前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在新增院士中

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陈士林教授

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士林以一堂“名家名师名医”学术讲坛,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分享了喜悦之情、科研心得。他回顾了本人探索中药研究底层技术的历程,作了《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技术构架》学术报告,并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探讨。


“成都中医药大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种态度和方式,对我学习和工作以及中医药研究都影响深远。”

研究生和博士都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后来又回到母校工作的陈士林教授,在被问及如何形容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自己心里的位置和分量时,他这样坚定地说。



陈士林当选院士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大突破,是温江区助力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成果,更是科技界、学术界对其取得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



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中药研究与转化




从求学到做研究,在中医药领域深耕几十年来,陈士林创立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开发药用动、植物高通量混合测序的全基因组组装及拼接技术,成功突破复杂基因组组装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510个中药基原物种核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图谱,揭示了中草药品质形成遗传密码;主编我国第一部《本草基因组学》《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奠定我国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


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可有效解析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揭示其生物学本质。目前,在陈士林团队带领下,本草基因组学不仅朝着新品种选育、基因鉴定、生物合成等方向发展,也在中药评价、新药发现等应用领域发挥作用。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落地,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在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上,今年5月,本草基因组学团队在温江注册成立了成都靶标科技有限公司,并聚焦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细胞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正在牵头建立全基因组GPCR药物筛选细胞库以及药物筛选平台,解决中医药行业疗效机理不清的核心关键问题和新药开发难题,推动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向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能力协同、利益共享的药物筛选闭环,引领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做研究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态度




“中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做研究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态度,不能急、不能慌,要构建真正的底层核心技术,最终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陈士林时常给团队的成员这样说。他不仅专注于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也注重中医药领域人才的培养。他希望团队成员将项目研究周期定位在8-10年,甚至更久,努力让研究项目取得扎实、可靠的成果。



在陈士林严谨的科研态度下,他所带领的成都本草基因组学团队,在成都拥有博士后、访问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约70余人,多位成员曾获得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等,王灿博士后成功入选“四川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



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




张伯礼院士曾盛赞陈士林“既解决了科学问题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顶天立地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面对这样的肯定和鼓励,陈士林表示,发展中医药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陈士林认为,在做好中医药传承的基础上,应合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大数据、多组学、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合理应用,将对中医药飞跃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说着,他便举了屠呦呦研究员以药物化学方法从黄花蒿里提取分离筛选鉴定了治疗疟疾有效的青蒿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例子,进行佐证。


一身简约的西装,黑发中掺杂着银丝,当谈及中医药领域话题时,陈士林总是意犹未尽。“‘院士’这个称号也意味着更大责任。接下来,我们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大传统中药的评价、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做出更多高水平的成果,带出一支高水平的队伍。”



微信图片_20221125112814.jpg记者:唐玉林 喻小芬

编辑:彭棣 钟诚 小米

审核:陈倩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