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持续开展应急救护普及活动 区红十字会培训合格急救员超1.6万人

来源:温江融媒 2023年09月09日 16:33
评论

9月9日是第24个“世界急救日”,近日温江区红十字会持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五进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培训讲座、现场教授等方式,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


60a223e25d2f33cafb4da9f1a0924d0.jpg

“居民在家突发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会联系我们物业人员,因此物业人员掌握一定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近日,温江区红十字会为合达联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开设“救在身边 暖心物管”专题培训班,为50名物业工作者培训救护概论、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创伤包扎以及脑卒中等常见急症的处理。

110b9d28859dc767e6aa843c53aa9a8.jpg

在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温江区红十字会根据高温中暑、运动后心脏骤停等学校常见突发情况做相关情景模拟,教职工们现场观摩完整的心肺复苏流程和AED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红十字应急救护理论理解。“我们还将以此为契机,把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教职工开学必修课程,增强教职工、青少年学生群体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技能。”温江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世界急救日

“目前,温江区群众性院前自救互救体系已基本建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广泛传播,年均培训合格急救员达1200人以上,急救知识普及培训达1.5万人以上,全区累计培训合格急救员已超过1.6万人,普及培训达8万人次。”温江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区红十字会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世界急救日”主题,开展应急救护普及“五进”活动,紧扣“救在身边”特色品牌打造,以宣传动员、教育培训、队伍建设、硬件提升、软环境建设为抓手,构建起群众性院前自救互救网络体系,切实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新闻多一点

市民都关注哪些急救技能技巧?又将如何成为身边的急救守护者?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三位市民,由温江区红十字会特聘讲师刘帆进行解答。

市民李女士:比较想了解老人摔伤的急救处理方式,小朋友吃东西噎着的一些急救知识。

温江区红十字会特聘讲师刘帆:在老人已经发生摔倒的情况下,不应急忙去扶老人起来,而是应优先判断老人的颈椎或脊柱是否受损。首先让老人不要动,然后去掐他的手指或脚趾,也让老人自己动一动手指,来判断老人的末梢神经是否能感知、运动功能有没有受损,如果没有受损,相对说比较安全,只需让老人保持这个姿势,等待120过来进行处理就可以了。

小朋友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时,家长不能慌,可以尝试让小朋友身体前倾,下巴微微抬起,把气道打开,鼓励他进行咳嗽,把东西咳出来。如果小朋友咳不出来,可以尝试用掌根部去拍击他的背部,由轻到重拍击5次,如果5次都没有排出,我们就需要马上转为腹部冲击法,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海姆立克法。

市民胡先生:主要关注心肺复苏方面,因为涉及到被异物卡住、或者呛水,对心肺复苏了解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给予一定的救助。

温江区红十字会特聘讲师刘帆:如果有人倒地,优先判断他的意识,其次是判断呼吸。如果具备检测脉搏能力,可以同时检测脉搏。当患者没有意识、呼吸、脉搏时,要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心肺复苏。

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施救现场附近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一定要第一时间将AED和心肺复苏结合用起来,AED最主要作用是解决掉我们心脏骤停患者的室颤,室颤一旦解除之后,通过心肺复苏让心脏重新搏动起来,这样患者恢复的几率会更大。如果现场没有AED,要尽快为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保证胸外按压,在急救的黄金4分钟内,能极大提高患者恢复几率。 

市民马先生:我最想知道的是自然灾害的救助,特别是下大雨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情况,我最想了解这方面一些急救措施。

温江区红十字会特聘讲师刘帆:在遇到自然灾害在情况下,如果想去帮助别人,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我们鼓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

在发生山洪的情况下,不要去做涉水救援,尽量在岸上安全的地方,可以向被困者抛投一些具备浮力的东西,比如绳子,自制的辅具等,或者将一些饮料瓶装进背包里或装在塑料袋,扎好之后扔给被困人员,让被困人员能够有浮具,增加其存活的几率。

一般在河里,水位突然降低,或者原本比较清澈的水慢慢变得浑浊,便要引起重视,或者听到雷鸣很大的轰鸣声,可能代表着泥石流和山洪离我们已经很近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犹豫,要赶紧往河堤上面跑,保证自身的安全。



微信图片_20221125112814.jpg

记者:刘嘉仪 邱书洋 彭月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