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指尖赋予花木生命 编艺带动花木新发展 ——标准化故事之“编艺大师”漆康林

来源:温江融媒 2022年09月15日 11:04
评论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成都市温江区地处天府之国腹心,是中国花木之乡,全国四大花木产业基地。温江寿安的花木编艺则是花木产业中在指尖缠绕飞舞的艺术,编艺师用编织的手法赋予花木另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多年以来,编艺师用自己独特的技术,秉承初心,以技艺致富,以标准育人,打响了“温江花工”这张名片,使 “温江花工”成为了文化传承、技艺致富、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特色劳务品牌。当提到花木编艺的传承和创新,就不得不说成都市非遗传承人、花木编艺大师——漆康林。

微信截图_20220915105723.png

承继祖业,情系温江

温江区寿安镇不仅是川派盆景的发源地,也是花木编艺产业聚集地,有着集民俗文化集萃地、花木集萃地、编艺文化集群地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编艺小镇”的美誉,在这里种植有5万亩花木,占四川全省花木资源的一半。漆康林就是这里天星村土生土长的农民。

漆康林从小就看着父辈忙碌于花木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走下花田,从此田间地头几十年,从未改变。“儿时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漆康林笑呵呵地说,“小时候看上一辈在花田里一呆就几个小时,那时候就想建一座花园,现在就是把心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但实现梦想并不容易,上世纪90年代初,漆康林家也和大多温江花木人一样,跟风栽种苗木,希望以此发家致富。但现实告诉他,苗木市场的大门对当时偏僻的天星村几乎是关闭的,只有极少数农户能够顺利出售些苗木。漆康林开始转变思路,开始主动在花木编艺上寻求突破。

突破瓶颈,成就大师

漆康林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编艺,真正开始专心从事编艺工作还是90年代后期。他师从花木匠人汪汝贵、蔡祖昌大师,学习和锻炼花木编艺技术,但那时候因材料的单一导致作品外观设计停滞不前,漆康林和老一辈匠人想方设法突破技术瓶颈,采用固定框架搭配软竹竿支撑,才使的产品不易变形。

突破瓶颈后,漆康林和花木编艺师们开始采用枝条柔软的紫薇为原材料,框架则采用钢筋固定模式。这一年开始,他编织了花瓶、凉亭、牌坊、花篮等几十个品种,颇受市场欢迎。在漆大师手中,三道连体拱门、牛郎织女、孔雀、王曦之手写体“爱”……统统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还独创了饱含温江文化的鱼凫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起初,编艺花瓶动不动就高达一两米,适用场景少、造价高、受众少,漆大师就将花瓶高度降到20厘米,朝微型化、标准化、创新化方向转变,市场上都是供不应求。多年的技术沉淀,让他成为了被政府表彰的花木编艺大师,成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

图片2.png

培育新人,弘扬工匠精神

漆康林大师对三十多年的编艺技术和经验从不敝帚自珍,漆大师积极分享花木编艺的技艺,参与标准研讨,形成了《紫薇编艺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该标准总结了紫薇编艺技术中造型分类、编织技法、材料选择、编制流程和后期管理等内容,明确了紫薇编艺产品主要分类和六大技法,规范了编制流程中时间选择、造型设计、模具搭造和编织过程,提出了编艺后期管理中水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要求

图片3.png

2021年,漆康林大师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开办了“成都市漆康林园林植物编织造型技能大师工作室”编艺班,毫不保留地向编艺班同学传授毕生积累的园林植物编织造型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带领编艺班同学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技艺,勇于开拓创新,推陈出新,创造更好的编艺作品,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培养瞬间。

在漆康林大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温江花木编艺人的“工匠精神”与“大师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随着国家园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推广,将进一步在花木编艺产业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助推花木编艺产品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切实提高花木编艺产品质量水平,促进温江花木编艺产业迈上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快车道,全方位多角度塑造温江花木编艺和温江工匠品牌的整体形象,促进温江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